前世是前世,今生是今生。
前世已经过去,今生两人还会有无限的可能,没有必要拿着前世的事,烦恼今生。
所以母子俩不约而同选择不问。
……
时间一晃来到八月份,乡试是八月开考,十月放榜。
因为放榜期间正值桂花盛放,十里飘香,所以乡试榜单也叫桂榜。
桂榜头名是解元,解元也享有桂榜冠名权。
比如说如果卫辞能在今年的桂榜中得中解元,那今年的乡试榜也可以叫卫辞榜。
古代的读书人都很重名声,没人可以拒绝名冠一榜的诱惑。
连卫辞都拒绝不了,他之所以不辞辛苦,不远千里,离开家人赶赴江南书院读书求学。
不就是为了能在乡试榜单中力压群雄,名冠一榜吗。
如今终于等到乡试开考,卫辞心中也十分激动。
但在江南时,秦妙清跟他说过的话他也没忘。
卫辞没有选择完全信任秦妙清的话,也没选择完全不信,很多事他要亲自去看。
只是当卫辞知道今年乡试的主考官真的是翰林院侍读学士林大人后,还是有些心惊。
卫辞对大周委派主考官的制度不是很了解,他找程佑安打听情况。
程佑安却告诉他,每个州府的乡试主考官都是由皇上亲自任命。
为了保密,皇上都是在朝堂突然宣布每个州府的主考官是谁。
一经宣布,主考官当天就要上船往监考地赶去,连家都不能回,衣物都是下人回家准备。
也就是说在皇上没宣布每个州府的主考官是谁前,谁也不知道谁去哪里监考。
打听到这个消息后,卫辞眉头皱的更紧了。
那秦妙清跟自己说的话就更值得怀疑。
她说她是在书房偷听到靖南王的话,所以知道今年青州会有科考舞弊的。
可问题是她跟自己说这话时,皇上还没宣布林大人会来青州做主考官呢。
也就是说无论是靖南王还是赵王,都不可能知道林大人会来青州。
赵王再有神通,顶多也只能猜到林大人会做主考官。
可大周那么多州府,他怎么就知道林大人会来青州呢?
除非赵王会未卜先知,就算赵王真的未卜先知。
他也真的把自己要陷害林大人的消息透露给了靖南王。
那他有必要连林大人去哪个州府做主考官都说出来吗?
未卜先知的到底是赵王还是秦妙清?
思及自己身上以及娘亲身上发生的奇事。
卫辞不得不怀疑,秦妙清说不定也有什么奇遇。
重生?还是穿越?亦或穿书?
卫辞开始在心中猜测,反正不管是哪一样。
卫辞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秦妙清,说不定将来能从她身上挖到更多天机。
自从知道是翰林院侍读学士林大人是此次乡试的主考官后。
林大人往日出版的诗集在整个青州就卖爆了。
因为参加乡试的很多学子对林大人根本不熟。
都想通过林大人往日出版的诗集,看看这位主考官推崇什么文风。
有的主考官喜欢华丽的文风,那么学子在答题时自然要往华丽的文风靠一靠。
有的主考官则喜欢朴实无华,实干型,那文风华丽的学子答题时自然要收敛些。
其实文风这种东西一旦形成是很难改的。
但对于心心念念想要鱼跃龙门的学子来说,哪怕一点微末的希望他们都不会放弃。
卫辞想着在江南时秦妙清跟他说过的话。
所以心思不在这上边,因此也就没有跟风买林大人的诗集。
程佑安却不会错过,他抱着从书店好不容易抢到的林大人的诗集,兴致勃勃的来跟卫辞分享。
拿着好不容易买到的诗集,程佑安冲卫辞吐槽:
“就这么薄薄的一小本,收录了不到二十首诗,居然要二两银子,书店怎么不去抢呢?”
卫辞正在练字,头也不抬的回道:
“像这种诗集本就是卖给你这种冤大头的。
卖到的钱,书店也要和林大人分成,自然贵。”
每年各州府乡试的主考官都是朝廷派发。
而皇上几乎都是从翰林院和礼部选人,偶尔人头不够才会从其他六部调人。
所以一些滑头的书店老板就找提前找翰林院和礼部的官员合作,让他们写诗然后出版成诗集。
等到皇上点完主考官后,印刷的书籍便会快马加鞭运送到主考官监考的州府。
学子为了上榜,主考官的诗集几乎是人手一本,此次青州参加乡试的学子有三千多名。
若有三千人买,二两银子一本,那就要卖到六千两,这是何等暴利。
卫辞想着将来等他入了翰林院,若是倒霉在翰林院出不来,混到了侍读,侍讲的官职,被派到各州府主考乡试。
说不定他也会选择和这些书商合作,挣点钱补贴家用。
毕竟翰林院可是有名的清水衙门,翰林院清贵的清,也是清贫的清。
当然这种事程佑安比卫辞还清楚,他也知道林大人的诗集贵的不是内容,而是学子想要得中桂榜的心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