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原本就擅长饮酒,但自从外出游学后,八九年间滴酒不沾。他独自背着书箱,徒步前行,一路辛苦求学。在陈留,他拜韩子助为师;在颍川,他尊崇陈仲弓;在汝南,他与范孟博结交;在涿郡,他亲近卢子干。临别时,师友们知道邴原不喝酒,便准备了米肉为他送行。邴原说:“我本来是能喝酒的,但因为担心喝酒会荒废学业,所以才戒掉了。如今要与大家远别,承蒙你们为我饯行,那我就喝一次吧。”于是,大家一起围坐饮酒,邴原一整天都没有喝醉。回到家乡后,邴原把信归还给孙崧,并解释了没有使用这封信的原因。
后来,邴原被郡里征召,担任功曹主簿。当时,鲁国的孔融正在北海郡任职,他下令选拔能够担任公卿的人才,于是任命郑玄为计掾,彭璆为计吏,邴原为计佐。孔融有一个很宠爱的人,他常常对这个人赞不绝口。后来,这个人让孔融失望了,孔融一怒之下想要杀掉他,朝中的官吏们纷纷为其求情。当时,这个人也在座,他叩头至流血,可孔融依旧没有消气。唯独邴原没有为他求情。孔融问邴原:“大家都为他求情,为什么只有你不说话?”邴原回答道:“明府您原本对他不薄,还常常说年终时要举荐他,就好像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如此一来,朝中官吏受您的恩宠,没有谁能超过他。可如今您却要杀他。您喜欢他的时候,就把他当作儿子一样对待;厌恶他的时候,却要置他于死地。我实在愚笨,不明白您到底是为什么喜欢他,又为什么厌恶他。”孔融说:“他出身低微,我成全了他和他的兄弟,提拔重用他。可他现在却辜负了我的恩情。对于这种人,善良就举荐,作恶就诛杀,这本就是为君之道。以前应仲远担任泰山太守时,举荐了一个孝廉,可没过多久就把他杀了。做君主的,对人的态度哪有一成不变的呢!”邴原反驳道:“仲远举荐孝廉,却又杀掉他,这有什么道义可言?孝廉是国家精心选拔的优秀人才。如果举荐他是对的,那么杀掉他就是错的;如果杀掉他是对的,那么举荐他就是错的。《诗经》中说:‘那个人啊,不能善终。’这就是在讽刺这种行为。俗话说:‘喜欢他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他就希望他死掉。既希望他活,又希望他死,这就是糊涂啊。’仲远糊涂到了极点,明府您又何必效仿他呢?”孔融听后,大笑道:“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邴原又严肃地说:“君子说话,要从自身出发,影响百姓。言行是君子立身的关键,哪有把杀人当作玩笑的道理呢?”孔融无言以对。
当时,汉朝逐渐衰落,朝政腐败,官员们靠贿赂办事。邴原见状,便带着家人再次前往郁洲山中。郡里又举荐他为有道之士,孔融写信劝说他:“你修养品性,保持贞洁,清高自守,不去危险的邦国,长久隐居在安乐之地。如今王室多难,天子西迁到镐京。圣明的朝廷求贤若渴,四处寻访有才德的人。我奉命前来求贤,诚恳地希望你能出山相助。国家即将倾覆,寡妇都知道担忧;家庭即将破败,缇萦都能挺身而出。她们不过是普通女子,都能坚守这样的道义。我实在希望你能以仁爱为己任,伸出援手,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可你却悠闲地安居不出,对国家的危难不管不顾,难道君子就是这样的吗?根矩啊根矩,你可以出山了!”邴原看了信后,便前往辽东。
辽东地区老虎肆虐,危害百姓,可唯独邴原居住的村落没有虎患。有一次,邴原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钱,他把钱系在树枝上。没想到,这钱不仅没人来取,后来系钱的人反而越来越多。邴原询问原因,有人告诉他这棵树被当作神树。邴原很厌恶因为自己而形成这种不合礼制的祭祀,便向众人解释清楚,于是村民们把这些钱收集起来,用作祭祀土地神的费用。
后来,邴原想要回到家乡,在三山停留。孔融得知后,写信给他:“当年随会在秦国,贾季在翟国,他们都无处寻求依靠,令人叹息不已。不久前得知你来到三山。《诗经》里说:‘从镐京归来,我已长久在外奔波。’如今我派五官掾前来问候,慰问你旅途的辛劳,希望你告知我你的近况,让我安心。如今祸乱不止,拥兵自重的豪强们如同下棋争胜一般争斗不休。”邴原看完信后,便又返回辽东。就这样过了十多年,他才偷偷回到家乡。他已经向南走了好几天,公孙度才发觉他离开了。公孙度知道再也追不上邴原,感叹道:“邴君就像云中的白鹤,不是那些捕捉鹌鹑、燕雀的网所能网住的。况且是我自己放他走的,就不要再去追寻了。”邴原因此免去了危难。
回到家乡后,邴原致力于讲述礼乐制度,诵读诗书经典,他的门徒有数百人,其中有数十人对他所传授的道义深信不疑,身体力行。当时,郑玄学识渊博,见闻广泛,注解了很多经典典籍,因此吸引了众多儒雅之士。邴原也凭借着高远的志向、清白的品德,保持着淡泊的心境,说话谨慎,行为端正,所以很多杰出的人才都前来归附他。当时,天下的清议之士都说青州有邴、郑两家的学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