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昱性格刚直,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有人告发他谋反,但曹操不仅没有怀疑他,反而更加厚待他。魏国建立后,程昱被任命为卫尉,但后来因为和中尉邢贞在礼仪上争执,被免去了官职。曹丕即位后,程昱重新被任命为卫尉,进封为安乡侯,增加食邑三百户,加上之前的八百户,总共有一千一百户。他还分封了自己的小儿子程延和孙子程晓为列侯。曹丕原本打算封他为公爵,但程昱去世了。曹丕为此流下了眼泪,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谥号为肃侯。据《魏书》记载,程昱当时已经八十岁了。《世语》中提到,当初曹操军粮匮乏时,程昱从自己的本县弄来三天的军粮,但其中掺杂了人肉干,因此他失去了朝中众人的支持,所以他的官位没有达到公爵。程昱的儿子程武继承了他的爵位。程武去世后,由他的儿子程克继承。程克去世后,由他的儿子程良继承。
程昱的孙子程晓在嘉平年间担任黄门侍郎。《世语》中提到,程晓字季明,很有见识。当时校事(负责监察的官员)横行霸道,程晓上疏说:“《周礼》中说:‘设置官职,明确职责,以此作为民众的准则。’《春秋传》中说:‘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也有十个等级。’愚昧的人不能管理贤能的人,地位低的人不能管理地位高的人。于是同时任用圣贤之人,树立他们的威望。通过明确的考核来评定功绩,九年一考。每个人各司其职,不越俎代庖。所以栾书想救晋侯,他的儿子却不听从;死人躺在街边,邴吉却不过问。上级不责备下属非职责范围内的功绩,下属也不追求分外的奖赏。官员没有兼管他人的权力,百姓也没有多重的负担,这确实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也是国家治乱的关键。远的可以参考古代的典籍,近的可以看看秦汉时期,虽然官职名称有所改变,职责也有所不同,但尊重上级、抑制下级,明确职责,其目的是一致的。以前从来没有校事这样干预政务的官职。当初武皇帝(曹操)开创大业,众官尚未完备,军队劳苦,民心不安,对于一些小罪,不能不仔细审查,所以设置了校事,只是权宜之计,但也有一定的约束,不至于放纵。这是霸业时期的权宜之计,并不是帝王治理国家的正道。后来校事逐渐受到信任,又因为疾病等原因,一直延续下来,没有人去纠正根本问题。于是校事上可以监察宫廷,下可以控制各部门,官员没有固定的职责,权力没有明确的限制,随意任情,唯心所欲。法律由他们随意制定,不依据诏令;案件由他们随意判决,不经过复审。他们选拔下属,把谨慎的人当作粗疏,把奸诈的人当作贤能。处理事务时,把刻薄当作公正,把讲道理当作怯弱。对外假借天子的威严作为声势,对内聚集一群奸诈之人作为心腹。大臣们觉得和他们分享权力是耻辱,只能忍气吞声;小人们害怕他们的锋芒,只能郁结在心,无处诉说。甚至像尹模这样公然作恶的人,罪行昭彰,路人皆知,但一些小的过错,却多年无人过问。这既不符合《周礼》设置官职的本意,也不符合《春秋》十等之义。现在外面有公卿、将军统领各部门,内部有侍中、尚书管理政务,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城,御史中丞负责管理宫殿,都是精心挑选贤能之人担任这些职位,并且明确法规诏令来监督他们的违规行为。如果这些贤能之人都不足以胜任,那么校事这样的小吏就更不可信了。如果这些贤能之人各尽其职,校事的存在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要从国家精英中选拔校事,那不过是给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多增加一个官职而已。如果按照以前的标准选拔,尹模这样的奸诈之人还会再次出现。无论怎样推算,校事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从前桑弘羊为汉朝谋利,卜式认为只有杀了桑弘羊,天才会下雨。如果政治的得失真的会感动天地,我恐怕水旱灾害未必不是校事造成的。曹恭公远离君子,亲近小人,国风中以此讽刺他。卫献公舍弃大臣,和小臣谋划,定姜认为他有罪。即使校事对国家有益,从礼义上来说,也会伤害大臣的心,更何况奸诈行为已经暴露,却还不罢免,这是不弥补缺失,迷失方向的行为。”
于是,校事官被罢免了。程晓后来被升任为汝南太守,四十多岁时就去世了。据《程晓别传》记载,程晓写了很多文章,但大部分都丢失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白话三国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