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取了叔父的职位,擅自立自己为王,并派遣使者向朝廷上表。刘晔认为,公孙氏是汉朝任命的官员,世代相传,他们通过海路和山路,与中原地区隔绝,因此胡人和夷人很难控制他们,而他们的权力也日益巩固。如果现在不消灭他们,以后一定会成为祸患。如果他们心怀二意,凭借兵力抵抗,然后再去讨伐他们,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不如趁他们刚刚立国,有党羽也有仇敌,出其不意地用军队威慑他们,公开悬赏招募,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他们。后来,公孙渊果然反叛了。
刘晔在朝廷任职时,很少与当时的官员交往。有人问他为什么,刘晔回答说:“魏国刚刚建立,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天命,但世俗之人可能还没有完全明白。我在汉朝只是一个小角色,但在魏国却是核心人物。我很少与人交往,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太和六年,刘晔因病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后来,他又担任大鸿胪,任职两年后主动让位,又重新担任太中大夫,直到去世。他被追封谥号为“景侯”,他的儿子刘宇继承了他的爵位。
《傅子》记载:刘晔侍奉明帝时,受到极大的宠信和重用。明帝打算讨伐蜀国,朝臣们无论内外都一致认为“不可行”。刘晔进宫与明帝商议时,却说“可以伐蜀”;出来后与朝臣们交谈时,又说“不可伐蜀”。刘晔胆识过人,他的话总是很有说服力。中领军杨暨是明帝的亲信,也非常看重刘晔,他坚决主张“不可伐蜀”,每次从宫中出来,都会去拜访刘晔,刘晔也向他讲述“不可伐蜀”的理由。后来,杨暨随明帝来到天渊池,明帝谈到伐蜀的事情,杨暨竭力劝谏。明帝说:“你是个书生,怎么懂军事呢?”杨暨谦虚地道歉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儒生,承蒙陛下错爱,把我从众人中提拔到六军之上。我虽然地位不高,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敢不直言。我的话也许不值得采纳,但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他曾经说过蜀国不可伐。”明帝说:“刘晔和我说蜀国是可以伐的。”杨暨说:“可以召刘晔来对质。”明帝下诏召刘晔前来,问他这件事,刘晔始终一言不发。后来单独见到刘晔时,刘晔责备明帝说:“讨伐一个国家,这是重大的决策,我有幸参与其中,常常担心在梦中泄露机密,增加我的罪过,怎么敢随便对别人说呢?兵法讲究诡道,军事行动在没有发动之前,越保密越好。陛下却公开谈论这件事,我担心敌国已经知道了。”于是明帝向他道歉。刘晔出来后,责备杨暨说:“钓鱼的人钓到大鱼,就会先放松鱼线,跟着鱼游动,等到可以控制它的时候再拉上来,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君主的威严,难道只是大鱼而已吗?你确实是个正直的臣子,但你的计策并不足取,不能不深思熟虑。”杨暨也向他道歉。刘晔就是这样能够随机应变,保持两面立场。
有人在明帝面前诋毁刘晔说:“刘晔不忠诚,善于揣摩陛下的意图,然后迎合你。陛下可以试探一下刘晔,和他说话时故意反着说,如果他每次都和你反着说,那就说明他总是和陛下的想法一致;如果他每次都和你意见相同,那他的真实想法就无处遁形了。”明帝按照这个人的话去试探刘晔,果然发现了他的真实想法,从此疏远了他。刘晔于是装疯卖傻,被外放为大鸿胪,最终忧愤而死。俗话说“巧诈不如拙诚”,这句话确实有道理。以刘晔的聪明才智和权谋计策,如果他能够以德义为本,以忠信行事,即使是古代的贤人,又有谁能超过他呢?但他只依赖自己的才智,不与世间的贤士相互配合,对上不推心置腹,对外又受世俗的困扰,最终不能在天下安身立命,这难道不可惜吗?
刘晔的小儿子刘陶,才华横溢但行为不端,官至平原太守。《王弼传》记载:淮南人刘陶,善于纵横捭阖之术,被当时的人所推崇。《傅子》记载:刘陶,字季冶,善于言辞,有很强的辩论能力。曹爽时期,他担任选部郎,邓飏等人称赞他为伊吕(伊尹和吕尚)。当时,他意气风发,对玄说:“仲尼(孔子)不是圣人。为什么呢?智者治理国家,天下那些愚昧的人,就像玩弄一颗弹丸在掌心一样容易,但他们却不能得到天下。”玄认为他的话非常荒谬,不再与他争论,只是对他说:“天下的本质是变化无常的。现在我看到你已经陷入困境!”曹爽失败后,刘陶退居家中,才承认自己之前的话是错误的。《晋纪》记载:毋丘俭起兵时,大将军(司马师)问刘陶的意见,刘陶回答得模棱两可。大将军愤怒地说:“你平生和我讨论天下大事,到了今天却不再直言不讳了吗?”于是把他外放为平原太守,后来又派人将他杀死。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白话三国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