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贾逵和曹休关系不好。黄初年间,曹丕想授予贾逵符节,曹休说:“贾逵性格刚烈,平时就轻视其他将领,不能让他担任都督。”曹丕于是放弃了这个想法。等到夹石之战失败时,如果没有贾逵,曹休的军队几乎无法得到救援。
据《魏略》记载,曹休怨恨贾逵进军迟缓,于是责备他,还让主管官员命令豫州刺史去收拾丢弃的兵器。贾逵仗着自己心直口快,对曹休说:“我本来是为国家担任豫州刺史的,不是来给你收拾兵器的。”于是他带着军队返回了。后来,他和曹休互相上奏朝廷,指责对方。朝廷虽然知道贾逵说得有理,但因为曹休是宗室成员,地位重要,所以没有明确偏袒任何一方。
据《魏书》记载,曹休仍然怀恨在心,想找借口惩罚贾逵。但贾逵始终没有辩解,当时的人们因此更加敬重他。习凿齿评论说:“贤人总是虚怀若谷,内心谦逊,不与他人争执,又怎么会招致怨恨呢?那些有怨恨的人,一定是与他人对立,把胜负看得太重的人。如果因为个人的怨恨而导致国家失败、百姓受苦,那么即使对方失败,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对我没有好处,我又何必去这么做呢?这种想法,不过是小人之心罢了。如今贾逵忍住个人的怨恨,去解决曹休的困境,冒着危险去救援他,让功劳显现在明君面前,恩惠施加在百姓身上,自己也步入了君子的行列,让敌人也感到惭愧。即使是豺狼虎豹,也会因为这种行为而无地自容,更何况是曹休呢?所以说,帮助他人摆脱困境,是为了成就自己的胜利;不计较过去的怨恨,是为了赢得他人的心。这样,公义得以实现,私利也得到了扩大,这可以说是真正的善争。那些不能忘却胜负的人,如果不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胜利,是不可能成功的。”
贾逵病重时,对身边的人说:“我深受国家的厚恩,遗憾的是没能亲手斩杀孙权去见先帝。我的丧事,千万不要大操大办。”他去世后,被追封为肃侯。据《魏书》记载,贾逵去世时五十五岁。他的儿子贾充继承了他的爵位。豫州的官吏和百姓都非常怀念他,为他立了祠堂,刻了石碑纪念他。
青龙年间,皇帝东征时,乘坐辇车进入贾逵的祠堂,下诏说:“昨天路过项地,看到贾逵的碑像,心中十分感慨。古人说,担心的是名声不能流传,而不是寿命不够长。贾逵活着时立下赫赫战功,死后仍被人们怀念,可以说是虽死犹生。现在特地下令通告天下,以此来激励后人。”据《魏略》记载,甘露二年,皇帝东征时驻扎在项地,又进入贾逵的祠堂,下诏说:“贾逵死后仍受人爱戴,几代人都来祭祀他。听说他的事迹后,朕深感欣慰。从前先帝东征时,也曾在这里停留,亲自赞扬贾逵的美德。朕徘徊在这里,感慨万千。按照礼贤下士的传统,有时会清扫先贤的坟墓,有时会修缮他们的门庭,以此表示崇敬。现在请清扫祠堂,如果有损坏的地方,要及时修补。”
贾充在咸熙年间担任中护军。据《晋诸公赞》记载,贾充,字公闾,甘露年间担任大将军长史。在高贵乡公之难中,司马昭依靠贾充才得以免祸。贾充是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太宰,被封为鲁公,谥号武公。《魏略》的列传把贾逵、李孚、杨沛三人合为一卷,现在把李孚和杨沛的生平放在贾逵之后。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白话三国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