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显示屏上,密密麻麻的错误记录如潮水般涌来。在过去的90天里,量子之芯的运算错误率从0.01%悄无声息地攀升到1.3%,而此刻的灾难性失误,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次穿越暗物质云时的延迟,三天前的航线微调偏差……”林轩快速滑动触摸屏,将所有异常数据串联成线,“这老伙计的‘脑血栓’越来越严重了!”林轩的电子语音低沉而冰冷,“这次算你运气好,下次再敢这么胡闹……”
林轩的机械手指突然停在某个数据波动点——两个多月前穿越星际尘埃带时,量子之芯的超导量子比特阵列被高能粒子击中,留下了肉眼不可见的纳米级损伤。
从那以后,系统的计算错误率就像野草般疯狂生长。他盯着量子之芯的核心模块,机械眼迸发出锐利的蓝光,“等着吧,等忙完这阵,非得给你换副‘钢筋铁骨’不可!”
9.2 建立基地与继续探索的决心
穿越暗物质湍流区的惊心动魄仿佛还在眼前,舰队的金属外壳还残留着与反物质云擦过时的焦痕。
但此刻,引擎喷射出的等离子尾焰终于恢复了规律的脉动,在浩瀚星空中划出笔直的轨迹。
经过一路颠簸,这支星际舰队总算重新锚定在预定航线上,继续朝着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深处进发。
林轩经过反复测算与考量,将目光锁定在距离舰队最近的一颗小行星上。他决定在此开辟一处临时基地,让舰队得以停泊修整。这里将成为修复创伤的港湾、升级装备的工坊,更是继续探索这片星系的新起点。
基地选址在名为“欧米伽5”的小行星上,这颗小行星富含各种稀有金属和能源矿石,如同宇宙埋下的天然补给站,为基地建设和舰队修复提供了丰富资源。
舰队立刻忙碌起来,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将采集到的矿石转化为建筑材料和飞船零部件。
出于对量子之芯的不放心,ROB1号被安置在基地核心位置,它不仅负责管理基地各项事务,还对舰队修复和升级工程进行具体调度。
建设过程困难重重,小行星的微重力环境给施工带来极大不便,矿石中的杂质也影响材料质量。但林轩凭借顽强毅力和卓越智慧,一一克服了这些难题。
例如,为解决微重力下材料拼接问题,他发明了一种磁性吸附工具,利用量子自旋锁原理,使材料在微重力环境下也能精准对接;针对矿石杂质,研发了特殊的提纯工艺,通过量子层析分离技术,将杂质与有用成分高效分离。
9.3 舰队的修复与升级
基地里一片忙碌景象。林轩带领智能机器人全身心投入到基地建设与舰队修复升级工作中。
“时间不等人。咱得让舰队来个‘华丽大变身’!”林轩的机械手指重重叩击电子显示屏,溅起一串蓝光,“尤其是量子之芯,得让这老伙计支棱起来,下回再碰上宇宙‘幺蛾子’,可不能掉链子!”
林轩站在基地的核心区域,看着正在忙碌的智能机器人,对ROB1号说道:“ROB1,把铌硒碲超导材料和原子层沉积仪搬过来,咱今儿就给这老伙计来个外科手术!”
手术前,依照每一次升级量子之芯的惯例,林轩先得将量子态意识流小心地从量子之芯中剥离,完整迁移至备用计算机。
在ROB1号的协同辅助下,他全神贯注地操控着实验室里所有机械手臂,对量子之芯展开精密升级作业,每个步骤都经过反复校验,确保核心组件的性能优化万无一失。
实验室里,特制的拓扑超导薄膜平铺在超净台上,在量子级显微镜下,材料表面的马约拉纳零能模像微小的漩涡般流转。
林轩操纵着纳米机械臂,小心翼翼地将薄膜切割成量子比特大小的方块。“得嘞,看我给你拼个乐高!”他嘴里念叨着,机械臂却精准得如同纳米级的绣花针。
可问题来了,新装上的拓扑层和原有量子比特根本“不对付”。耦合效率低得可怜,就像两个互相看不顺眼的搭档。
“这哪成啊!”林轩急得在原地转圈圈,机械关节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ROB1,把量子比特的超导线路图给我调出来,咱重新盘盘这电路!”
整整72小时,实验室里的电子显示屏就没暗过。林轩不断调整线路的几何结构,机械眼一刻不停地扫描着量子态的变化,对其内部的量子线路进行重新设计。
他引入量子纠缠数据传输技术,在微重力的“欧米伽5”小行星上,利用特殊的纳米工具,小心翼翼地调整量子线路的布局。
“量子之芯,咱这次给你整的‘量子纠缠通道’,就好比给数据开了条‘超级高速路’!”林轩一边操作,一边念叨。
通过采用更先进的量子纠错算法,经过无数次的模拟和实验,终于使量子之芯的运算速度能够更快速地处理海量的探测数据,为舰队的后续行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