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气氛凝重,林烨与主张和谈的大臣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林烨深知,此刻每一句话都关乎大宋的未来走向,他必须用清晰的逻辑和确凿的分析来说服众人。
他向前一步,对着皇帝和满朝文武拱手说道:“陛下,诸位大人,北方部落新首领统一各部,野心膨胀,其志在吞并大宋,绝非些许财物或土地便能满足。若此时和谈,答应其割地赔款的要求,不过是饮鸩止渴。他们得到好处后,必定会养精蓄锐,卷土重来,届时大宋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一位主张和谈的大臣冷哼一声,反驳道:“林大人,你说的固然有理,但如今战事胶着,国库空虚,继续打下去,国家如何承受?边境百姓又要遭受多少苦难?”
林烨神色坚定,回应道:“大人所言国库与民生之困,烨亦深知。然而,和谈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难。若我们此时退缩,北方部落必定更加肆无忌惮,边境百姓将永无宁日。至于国库,烨以为,可在国内推行一些新政,开源节流,例如鼓励商业发展,增加贸易税收;同时精简朝廷机构,削减不必要开支。如此,既能缓解财政压力,又可增强国力,为长久抗敌奠定基础。”
皇帝坐在龙椅上,微微点头,示意林烨继续说下去。林烨见状,心中一喜,接着说道:“陛下,如今我军在边境虽历经苦战,但已逐渐熟悉敌军战术,且士气高昂。若此时放弃抵抗,实在可惜。我们应抓住时机,继续加强防御,甚至可寻机主动出击,给北方部落以沉重打击,让他们知难而退,方能换来真正的和平。”
朝堂上众人听了林烨的话,陷入了沉思。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大臣,开始觉得林烨的话颇有道理。这时,一直未发言的齐国公府小公爷齐衡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林大人所言极是。和谈看似能解一时之困,实则后患无穷。我大宋泱泱大国,岂可为一时之利而屈膝求和。如今林大人在边境指挥有方,若朝廷全力支持,必能保我大宋边疆安宁。”
在林烨和齐衡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大臣开始转变态度,支持继续抗战。皇帝见此情形,心中已有了决断。他看着林烨,目光中充满信任与期许,说道:“林爱卿,朕相信你的判断。朕决定继续支持你在边境的战事,望你不负朕望,击退外敌,保我大宋太平。”
林烨跪地谢恩,说道:“陛下放心,烨定当竭尽全力,以死报国!”
得到皇帝的支持后,林烨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启程返回边境。回到边境营地,他马不停蹄地召集将领们,传达了朝堂的决议,并对下一步的战事进行了重新部署。
林烨分析道:“如今我们虽击退了敌军的几次进攻,但敌军必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切断我军补给线的计划失败后,很可能会改变战术,再次集结重兵,发动全面进攻。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他下令进一步加固防御工事,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更多的陷阱和拒马,并且将投石车和弓弩等远程武器分布得更加合理,以形成交叉火力。同时,林烨还加强了对士兵的训练,针对北方部落骑兵的特点,专门训练了一批长枪兵,用以克制骑兵冲锋。
此外,林烨还积极与周边部落联络,巩固联盟关系。他深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周边部落看到宋军坚决抵抗的决心,也纷纷表示愿意全力支持,有的部落还主动提供了一些粮草和马匹。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北方部落再次集结了比之前更庞大的兵力,气势汹汹地向宋军防线扑来。这一次,敌军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再贸然进攻,而是采用了稳扎稳打的战术。他们先用投石车对宋军的防御工事进行长时间的轰击,试图摧毁宋军的防线,然后再出动骑兵和步兵进行冲锋。
林烨站在城楼上,看着敌军的行动,心中早有准备。他沉着冷静地指挥着宋军,当敌军投石车开始轰击时,他下令士兵们躲入掩体,减少伤亡。等敌军的轰击稍有减弱,他立刻命令宋军的投石车和弓弩手进行反击,对敌军的投石车部队进行打击。
在双方的远程攻击较量中,宋军凭借着合理的部署和精准的射击,成功摧毁了敌军多架投石车,打乱了敌军的进攻节奏。敌军首领见状,恼羞成怒,下令骑兵和步兵提前发动冲锋。
林烨看到敌军冲锋,嘴角微微上扬,他大声喊道:“将士们,准备迎敌!长枪兵在前,弓弩手在后,听我号令!”宋军士兵们严阵以待,当敌军骑兵接近时,林烨一声令下:“放箭!”顿时,万箭齐发,敌军骑兵纷纷中箭落马。但敌军骑兵悍不畏死,依旧继续冲锋。
当敌军骑兵冲到宋军阵前时,长枪兵迅速组成密集的枪阵,如同一道钢铁防线,挡住了敌军骑兵的冲击。骑兵与长枪兵短兵相接,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战场上硝烟弥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