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迷的角度看,他们的想法很朴实。
因为喜爱,所以觉得值得。
因为值得,所以想要见证。
时间来到下午六点,一波准点刷新,《大圣归来》的票房猛增2000多万,累计票房来到了15.7亿,正式超越同为张潇辰导演的《时空恋旅人》,荣登影视票房第一的宝座。
一时间四方震动。
从大年初三《大圣归来》第一次登上官媒版面,到大年初六一举夺回华国电影单日票房冠军的宝座,再到正月十二刷新由同一导演保持的华国总票房纪录。
短短十来天,《大圣归来》和他的缔造者张潇辰,已经连续三次被官媒点名称赞了。
更有甚者,某些媒体直接将张潇辰形容成为奇迹的缔造者,华语电影的救世主。
对此,张潇辰自然是敬谢不敏。
从第三方视角来说,奇迹缔造者这个说法还是有点东西的。
而对张潇辰来说,毕竟穿越这档子事都被他撞上了,总不能不让人开挂吧?
但客观来说,华语电影真的需要救世主吗?
哪怕没有张潇辰穿越的时间线,不是依然涌现出了以《流浪地球》、《哪吒》等一系列优质电影么?
明明后世在技术、特效、服化道、内容广度、受众审美水平、全体从业人员平均素质等等层面,都有明显且长足的进步。
为什么观众仍会觉得内娱在倒退呢?
插句题外话,正是这些国内观众看不上的内娱作品,已经悄无声息的一统华国周边国家的娱乐圈,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一如当年的韩流入侵。
你可以解释说观众的审美提高了。
也可以解释说是资本的锅。
资本试图掌控流量权,批量人为制造流量,迫使内娱逻辑从创作转化流量的正循环,变成了流量倒逼创作的恶性循环。
其后果就是新生代的流量质量每况愈下。
但客观公允的说,这些并不是根本原因。
要相信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如果只是流量质量的问题,那迟早会出现一个一统三界的顶流。
但事实是滋生真正意义上的顶流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了。
随着娱乐方式的全面发展,各种碎片化信息如同海洋一般包裹着每一个人,大家都能从中得到不断细分的精神需求。
最后的结果就是,比起关注那些所谓的大众偶像,大家还是更愿意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圈子与圈子之间隔着厚厚的壁,大家在里面自娱自乐不受外界干扰。
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破圈”。
但问题是,每个圈子,每条赛道,都象征着不同的需求。
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下,“破圈”谈何容易?
就比如号称无数现代人精神食粮的网络小说,本质来说也不过是个大几千万人的圈子。
网络小说要怎么出圈?
靠作品本身的口碑?
别闹,这和痴人说梦有何区别?
能静下心来看完一部短则大几十万,长则几百万字大部头的人。
毅力、审美、文化水平,哪个不得是这个星球的头部水准?
也就发生在华国,大家才见怪不怪。
外面大把的人看到文字就头痛,怎么可能让他们静下心来看书!
所以华语电影是不需要救世主的,甚至电影本身也不过是一个更大一点的圈子,大家最终比拼的是如何“破圈”。
由此滋生了两种路数。
一个是《热辣滚烫》。
一个是《哪吒之魔童闹海》。
《哪吒2》的“破圈”方式,大家都看在眼里,主打一力降十会。
张潇辰这次《大圣归来》也是走的这个路数,此乃正派绝学!
至于《热辣滚烫》,说好听一点是剑走偏锋,说难听点那就是电影界的耻辱!
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总之什么阶段做什么事,人是不能逆势而为的。
趁现在电影、电视剧的破圈力还处在巅峰的尾巴上,张潇辰要尽可能为他和刘亦非积蓄影响力。
目标就是让自己和刘亦非成为时代最后一个顶流。
永远的留在当下几代人的记忆里。
那才是真正能吃一辈子。
等到需求端彻底崩盘,那时管你是混哪个圈子的,你还能逃得过情怀二字?
所以当下官媒的一致称赞,外加一些不怀好意之人的捧杀,张潇辰一并收入囊中。
只要张潇辰能一直输出好作品,并且不塌方,未来他就能一直赢下去!
眼下,星辰方面还趁势为接下来的作品搞了一波宣传。
首先当然是已经杀青,目前正处于后期制作阶段的《无名之辈》了!
新晋金棕榈导演,外加戛纳影后再度合作,同时又是张潇辰和刘亦非官宣恋情后的首度携手。
其次便是张潇辰继《开端》之后,再度试水悬疑剧本,剧名《法医秦明》。
最后就是星辰自述,今年的压轴大片《我不是药神》!
这里星辰的小编还调皮的化用了《爱情公寓》的经典台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