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爆更五章、第二章)
在蓝星繁华都市的一隅,那座被玻璃幕墙环绕、充满未来感的 “星途科技” 公司大楼内,自科学院一众顶尖科学家入驻后,已然变了一番天地。
走廊里,匆忙的脚步声交织着低声的讨论,实验室中,精密仪器闪烁的灯光与实验数据在屏幕上跳动,浓厚的科研氛围如潮水般弥漫在每一寸空间。
虽说背后有着国家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资源调配等多方面的全力支持,可无论是白发苍苍、科研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还是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的青年学者,众人心里都像明镜似的。
要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进而推进这场足以改写蓝星能源格局的跨时代能源改革,
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徒手攀登那高耸入云、峭壁林立、终年积雪覆盖的险峰,
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稍有差池便可能前功尽弃 。
在那宽敞明亮却又因紧张氛围而略显压抑的科研室内,李宏教授站在原地,双手微微颤抖着,仿佛托举着的是整个世界的重量。
他缓缓伸出双手,郑重地从苏瑞手中接过那承载着希望的可控核聚变资料。
他的目光像是被磁石吸引一般,紧紧锁在那一页页纸张之上,
眼中满是难以抑制的激动与震撼,那眼神中闪烁的光芒,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
身为科学界的资深人士,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他见证过无数次的理论推演,经历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与重来,太明白这份资料的分量了。
这是无数科研人员前赴后继、夜以继日钻研,耗费了无数心血,梦寐以求的突破,如今竟如此真切地近在咫尺。
而自己,更是有幸成为其中的关键参与者,这份幸运与责任,让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战栗起来。
那颤抖,是对科学巅峰的敬畏,是对无数前辈科研精神的致敬,也是对即将开启的伟大征程,带领人类走向全新能源时代的深深期待。
李宏坐在会议桌前,手中的资料被他反复摩挲,每一页都记录着苏睿带来的有关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关键信息。
他深知,这项技术的研发难度堪称逆天,绝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其中涉及的物理原理、工程难题以及材料瓶颈,每一项都像是横亘在面前的巍峨大山。
但当他逐字逐句深入研读这些资料后,心中竟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强大信心。
这信心并非盲目自大,而是源于他多年在科研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对苏睿提供的突破性思路的深刻理解。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坚定地看向围坐在会议桌旁的 “星途科技” 团队成员,以及一同前来的科学院同事们。
这些人,有的是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伙伴,有的是在各自领域造诣颇深的专家,此刻,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宏身上,带着疑惑、期待与些许的不安。
李宏深吸一口气,胸腔中似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
在会议室里久久回荡:“我在此立下军令状,一个月之后,可控核聚变的样品必将面世!”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瞬间炸开了锅。
有人手中的笔都不自觉地滑落,面露惊讶之色,毕竟这听起来实在太过大胆,一个月的时间,对于攻克可控核聚变这样的世纪难题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更多的人,在短暂的震惊后,从李宏坚定的眼神中看到了希望,
那是一种对科研的执着与自信,让他们不由自主地选择相信李宏的判断,相信在这看似不可能的时间期限内,真的能创造出奇迹。
其实,李宏并非托大。
苏睿所给的资料详细且全面,不仅涵盖了核心的技术原理,
还对实验步骤、参数设置等关键环节做了清晰阐述。
对于这些顶尖的科学家们而言,按照资料按部就班地开展研究,一个月的时间看似紧张,实则足够。
随后的日子里,“星途科技” 公司的实验室灯火通明。
李宏带领着团队成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
在调试高精度的粒子对撞机时,他们运用先进的超导加速技术,
将粒子的加速能量精准地控制在 1.2 TeV(太电子伏特),这一能量级别能够让氢同位素离子以极高的速度碰撞,为核聚变反应创造条件。
负责能量监测仪的科学家时刻紧盯屏幕,上面显示着装置内部的实时能量数据。
当等离子体温度达到 1.5 亿摄氏度时,能量输出开始出现波动,
在短时间内,输出功率从预期的 50 兆瓦下降至 42 兆瓦,波动幅度达到了 16%。
根据理论计算,此时的能量约束时间应维持在 0.8 秒左右,可实际监测数据显示仅为 0.65 秒,这表明能量损失较预期更快。
“能量输出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较大波动,且能量约束时间低于预期,需要微调一下输入功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