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棂,懒洋洋地洒在蒙学馆的地板上。
临近年关,方敬儒先生决定进行一次学期小考,检验一下学童们这一年来的学习成果。
这也是蒙学馆的惯例。
考试的消息一宣布,原本有些松散的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起来。
孩子们一个个正襟危坐,拿出书本开始临时抱佛脚。
只有陈平安,依旧神色平静,按部就班地温习着功课。
考试的内容并不复杂,主要还是围绕着蒙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项是经文背诵。
方先生随意抽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论语》中讲解过的篇章,让学童们轮流背诵。
轮到陈平安时,无论抽到哪一段,只见他不假思索,张口便来,声音清朗,语速平稳,一字不差,甚至连语气顿挫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与其他孩子或磕磕绊绊、或错漏百出的表现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方先生频频点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满意笑容。
第二项是字义解释。
方先生从课本中挑出一些常用字或略有难度的字,让学童们解释其含义,并简单组词。
这对陈平安来说更是小菜一碟。
凭借图书馆的强大支持,他不仅能准确说出字的基本含义,还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引申出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偶尔还能说出一两个相关的典故(当然是经过包装的)。
比如解释“信”字,他会说:“人言为信。意指说话要算数,要诚实不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寥寥数语,便将“信”的内涵和外延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再次引来方先生的赞许和其他学童惊叹的目光。
第三项是句子仿写。
方先生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句,如“春风吹绿了柳梢”,让学童们模仿其句式和意境,写出类似的句子。
这项考察的是最基础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一点点想象力。
其他孩子大多写出“夏雨打湿了衣裳”、“秋风吹黄了稻田”之类平铺直叙的句子。
轮到陈平安,沉吟片刻,提笔写下:“夜墨染黑了山峦,晨曦点亮了窗沿。”
寥寥数字,却意境全出,对仗也颇为工整,显示出远超同龄人的文字感觉。
三项小考下来,结果毫无悬念。
陈平安在每一个项目上都表现突出,成绩遥遥领先,稳稳地占据了第一名的位置。
这个结果,没有人感到意外。
毕竟,“神童”之名早已深入人心。
只是,当结果被方先生正式宣布出来时,还是在学童中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那些原本就佩服陈平安的孩子,自然是与有荣焉,纷纷上前向他道贺。
而以陈富贵为首的那一小撮人,则脸色难看,眼神复杂。
尤其是陈富贵。
经过这段时间的打击和家里的压力(陈老爷似乎也意识到儿子不是读书的料,没再过多逼迫),他也算是有了一些进步。
这次小考,虽然比不上陈平安,但在其他孩子中也算中等偏上了。
可这点进步,在陈平安那耀眼的光芒面前,依旧显得黯淡无光,微不足道。
巨大的差距,如同无法逾越的鸿沟,让他心中那份嫉妒,渐渐化为了深深的无力感。
或许…自己真的永远也比不上这个家伙吧?
其他一些曾经有过小心思的学童,此刻也彻底服气了。
人比人,气死人。
跟这种“妖孽”生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蒙学馆,除了认命,还能怎样呢?
方敬儒先生对这个结果自然是十分满意。
在进行学期总结时,老先生毫不吝啬地将陈平安树立为所有学童学习的榜样。
“……诸生当以陈平安为楷模。”方先生捋着胡须,声音洪亮,“其天资聪颖固然可喜,然其勤奋刻苦、专心向学之志,更为可嘉。尔等若能有他一半的用功,何愁学问不成?”
一番话,说得其他孩子都低下了头。
陈平安则在众人的注视下,保持着谦逊的微笑,心中却并无太多波澜。
这种程度的考核,对他来说,确实没有太大挑战性。
他在蒙学中的“学霸”地位,经过这次小考,算是彻底巩固了。
无人能够撼动。
但也正如他之前所预料的,这种“一枝独秀”,也让他与其他学童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
除了少数几个真心佩服、愿意亲近他的孩子,大多数同窗看他的眼神,都带着一种敬畏和疏离。
他仿佛成了独立于这个群体之外的存在。
高处不胜寒。
这种感觉,并不太好。
或许,等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县学、府学,遇到更多真正的天才时,这种情况才会有所改变吧。
小考结束,也意味着这一学年的蒙学课业即将告一段落。
方先生将陈平安单独留下。
“平安。”老先生看着他,眼神中充满了期盼和郑重。
“先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