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又传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带兵征战,曾在此歇马,故又称秦王洞。经郦道元考证,实为西汉昌邑王刘贺营而未用的废冢。据《汉书?武王子传》载:刘贺在昌邑做了十三年昌邑王之后,被霍光迎立为帝,史称汉废帝,因祸乱不保社稷而被废,霍光亲自把他送回原封地做昌邑王,其后又被贬到江西永修县一带做海昏侯。在汉代,帝王即位之次年,即营作山陵,昌邑王刘贺事多僭越,自治寿域,乃入立被废,客死他乡,不得归葬,营而未用,遂成废冢。
北洞共有明道、侧室、甬道、耳室、主室等九部分组成。总长三十丈,最宽九丈,石壁最高处五丈,如劈如削。洞室整体结构布局严谨,开凿工整,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洞内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涓涓清泉,自石罅中渗出,悬溜不断。“云开山上地,雨滴洞中天,径窄藤萝没,崖高日月悬。。。。。。”,正是金山洞的真实写照。
其二是永丰塔,又称梵塔、大佛寺塔。为“巨野八景”之二。《巨野县志》载:“永丰塔,传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经郦道元考证,此塔建造距今约五百年的历史。该塔为平面等边八角四门楼阁式砖塔。《据《巨野县志》记载,因洪水泛滥,巨野沦湮,塔没二级。地面现存五级,第一级为砖叠挑檐,即用砖叠涩挑出,继而递迭收分而成。古朴浑厚,端庄凝重。其他各级皆由华拱两挑组成上承托檐,交叉盘错,更显繁缛玲珑。每级的东、南、西、北四面各设有券门,明暗有别,或进之为天井,或直通塔内回廊。塔体各级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室内有石台阶可至第二层南门,再沿塔檐绕转西门,继而逐层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扶栏四望,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辉映,朝晖夕霞,古塔倒影,甚为壮观。这便是着名胜景“梵塔朝晖”。塔是佛教的建筑物,是供奉“舍利”之所。梵文称为“浮屠”,音译作“塔婆”“佛固”等,即“方坟”“灵庙”之意。所以又称之为梵塔。永丰塔坐落于巨野县儒学前大佛寺内,所以又称大佛寺塔。
这大佛寺因寺内有丈八大铜佛而得名,寺内建有佛殿和塔院,古柏参天,遮空蔽日;烟绕霞蔚,暮鼓晨钟;游客纷至沓来,香火旺盛,是巨野着名的游览胜地。
永丰塔之名源由史籍无考。相传古大野地势低洼,诸水集积。常有黑龙作乱于此,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托塔李天王奉命降妖,将宝塔分为三截,底部降郓城,塔身掷巨野,塔尖落金乡,分别将黑龙之首、身、尾三处牢牢镇住。黑龙被降服,洪水退却,大野泽渐涸,露出良田沃野。因此后人将塔名冠以“永丰”,意谓镇邪恶,呈祥瑞,以祈年年岁岁五谷丰登。
其三是巨野文庙。
巨野文庙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前后五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楼阁,斋,庑,亭,坊近百间.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气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形成文庙中轴线,两侧建有进德斋,修业斋,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东华门,西华门等,东跨院为文昌祠,西跨院为启圣祠。大成殿内祀有孔子,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的塑像.两侧列“七十二贤”牌位.整个建筑布局得当,错落有致,间以苍松翠柏,气势害宠传,郁罩葱茏。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翼角飞翘,绿瓦朱甍,斗拱盘错,雕梁画栋。殿四周有二十四根大型石柱支擎,前檐下八根石柱以及后檐端柱为高浮雕二龙戏珠,上缀浮云,下着波涛,造型生动,雕琢精工。其它石柱为浅浮雕缠枝花卉,构图繁缛,技艺精湛。殿内有朱红明柱八根,下垫鼓形石础,上擎殿架,梁叠檩穿,勾心斗角。
其四是麒麟台。
麒麟台,史称麒麟冢,是春秋’西狩获麟”之麟葬处。
《左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详,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东周列国志》也载:“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鉏商获一兽,麕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是为麒麟冢。”麒麟降世,无人识晓,却被‘怪而杀之’。孔子痛惜不已,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自此绝笔,不再着书。
其五是齐鲁会盟台,为春秋齐鲁会盟处。台崇数仞,广可蔽二亩。形如覆斗状。
其六是荆树堂,也就是田氏家祠。
此堂临街面阔九间,均青砖砌壁,布瓦覆顶。其中大门三间,七架列式梁柱结构硬山建筑,高台作基,青石筑成,屋顶采用大式瓦作,雕脊跑兽,飞檐起翘。廊枋上阳琢文字,左“木本”、右“水源”,中刻“派衍青齐”,门上方高悬“荆树堂”匾额,金光灿灿,赫然醒目。院内正堂三间,亦七架列式硬山建筑,青砌撕缝,雕梁画栋,立吻增辉,更显庄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