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长安动荡平息不久,衣带诏的密谋如同潜藏于水底的阴影,在数位心怀汉室的老臣与义士之间流传。车骑将军董承与西凉太守马腾私下相见,马腾提及刘备:“予观豫州牧刘玄德,皇叔身份,更有难测之意。前日围猎,曹孟德受贺,得意气焰弥漫四野,旁人仅见狂傲。吾却隐隐感知一股锋锐杀机凝于其身后——乃是关云长。玄德以眼神制止。他非无屠操之心,实因彼牙爪繁多,自身之势,其‘气’与‘意’皆尚未壮大至足抗衡耳。可往试探,必有应允。”董承与同袍吴硕等闻言,深以为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关羽眼中怒火,更是高阶武者“意”的具现,足以威慑凡人。此事关重大,诸人遂决定徐徐图之。
次日夜幕垂降,空气中仿佛凝聚着乱世特有的沉重与肃杀。董承揣着那张薄薄却承载着崩塌王朝最后一丝气运的衣带诏,径直走向刘备居处。门口卫士感应到他身上谨慎收敛却透着某种紧迫的“意”,并未过多阻拦,入内通报。刘备出门相迎,将董承引入僻静小阁。关羽、张飞分侍左右,二人的气息犹如蓄势的洪流,在昏暗中给小阁带来了无形的压迫感,这是久经沙场的悍将特有的“煞气”边缘。
“国舅深夜至此,非寻常故。”刘备的声音低沉,听不出情绪,但董承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紧绷的“意”。
董承答:“白日拜访,恐为孟德所疑,故借夜色掩护。”
刘备命人送上清茶,而非酒。在这个时代,共饮浊酒常是意气相投或逢场作戏,茶则更显私密与慎重。
“前日围猎场上,关将军刀锋几出,那份杀意几乎实质化,为何将军阻止?”董承目光锐利地看向刘备,他的“意”亦非等闲,能够察觉细微之处。
刘备闻言,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是一惊。他早知自己韬光养晦之举并非万无一失,只是没想到竟有人能察觉到关羽几乎未曾流露出的“杀意”轮廓。他深知,这世界强者的感应,超越肉眼可见。“国舅何以知之?”他故作不解。
“常人难见,吾却略有所感。”董承这句回应,暗合了武者以“意”感知环境与他人的秘密。
刘备明白无法隐瞒,叹息一声,眼神流转间一丝哀色浮现,低语:“舍弟见丞相气焰压皇,失却分寸耳。”
董承闻言,情绪激荡,那种激愤的“意”让他难以自持,掩面低泣:“朝中若皆有如此忠义之士(他感知的不仅仅是忠义,更是关羽纯粹而强大的“义绝之意”),何愁汉室不太平!”
刘备暗自揣度,此是否为曹操设下的圈套,探人肺腑的“心法”之类?他遂佯作不解,反问:“曹丞相雄才伟略,天下已渐安定,何忧不太平?”这份疑问伪装得极好,他刻意收敛了自身所有的锋芒与“意图”,显得如寻常仕宦。
董承猛地变色,挺身而起,浑厚的“义愤之意”迸发,带着质问的压力:“公乃汉室皇叔,血脉至亲,吾等剖心沥胆,公竟如此试探戏弄!”
“非敢相诈,实恐国舅有诈,故相试之。”刘备见状,知其真心,方卸下伪装,收敛的“潜龙之意”在这一刻虽未爆发,却流露出其本来的深邃。
董承不再多言,从怀中取出衣带诏与义状。在昏暗烛光下,刘备凝视着那被皇帝气机微弱加持的绢帛,以及上面六个沉重的名字:董承、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马腾。一股源自血脉与理想的悲愤之情自他心底涌起,他的“仁德之气”似乎与诏书上的天子之气产生共鸣,化为难以言喻的痛楚,他身体微颤,压抑地呼出一口气,其中夹杂着不易察觉的,源自灵魂深处的反抗“意”。
“公既奉诏,备安敢不效犬马之力。”他字句缓慢而沉重。这份效命的背后,是他决意不再隐藏自身“意图”的开始。他在义状上写下“左将军刘备”,笔迹稳重,透着决绝。
“尚容吾再邀三人,凑成十义,共讨国贼!”董承心潮澎湃。
“切宜缓缓施行,不可轻泄。孟德的耳目,非同寻常。他感知人心、锁定‘意图’的能力,堪比顶尖谋士的心法。行动稍有疏漏,便万劫不复。”刘备提醒道。双方又商议至五更,方才谨慎分别。
刘备深知自己的举动风险巨大,为进一步麻痹曹操,他采取了极端压抑“意”的方式:后园种菜。他亲自劳作,将精神意念投注于田地草木,强行将那勃发的、潜藏的“潜龙之意”导引向纯粹的生机与平和。他身上的气机变得普通而贴近大地,几无波澜。关羽与张飞对此大为不解。“兄长贵为皇叔,却学田舍翁之事,荒废胸中韬略,此是为何?”他们的疑问源自不解刘备这层刻意压抑“意”的用意。刘备只是摇头,不愿多言,只道“非你等所知”,因为这等近乎“心法”层面的掩藏之术,常人难以理解。
一日,关、张外出,刘备独自在园中浇菜,身上的“气”与“意”都压抑到了极致,宛若融入了这片宁静园地。忽然,数十道带着肃杀气息的身影破开竹篱进入园中,乃是许褚与张辽。这两员曹操麾下的虎将,各自身上都萦绕着厚重的兵家煞气,特别是许褚,那股属于悍将的狂暴“意”几乎压得周遭草木低伏。他们直接进入刘备身周丈内,那是强者的天然警戒圈。“丞相有令,有请使君!”许褚声如洪钟,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慑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