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氢能悖论
刘宇站在NEOM绿氢工厂的中央控制室里,透过落地窗俯瞰那些排列整齐的电解槽。银灰色的设备在晨光中闪闪发亮,像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今天是全球最大绿氢项目投产的日子,控制室里的沙特工程师们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袍,咖啡杯里飘着豆蔻的香气。
“十分钟倒计时,博士。”首席工程师塔里克递给他一个镶金边的平板电脑,“王储将在利雅得远程按下启动键。”
刘宇点点头,手指划过屏幕上的生产流程图。这座投资180亿美元的工厂每天能生产650吨绿氢,全靠红海的海水淡化和4GW太阳能供电。理论上,这是完美的清洁能源——电解水产生的只有氢气和氧气,燃烧后变回水,零碳排放。
“刘博士!”海洋生物学家玛利亚·桑托斯冲进控制室,防晒霜被汗水冲出一道道白痕,“您必须看看这个。”
她手中的平板显示着水下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工厂排水口附近,珊瑚礁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白,鱼群像喝醉般歪斜游动。一串串气泡从海底升起,如同沸腾的汤锅。
“浓盐水排放超标三倍。”玛利亚调出数据图表,“每生产一吨绿氢,就产生九吨超高盐度废水。溴化物浓度已经——”
“现在不是时候。”塔里克打断她,金丝眼镜后的眼睛眯成细线,“投产仪式后我们会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
刘宇的胃部一阵绞痛。三个月前环评报告中的警告浮现在脑海: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可能破坏红海脆弱的盐度平衡。当时塔里克信誓旦旦地保证稀释系统万无一失。
“我去排水口看看。”刘宇抓起防晒衣和头盔。
“博士!”塔里克提高音量,“王室代表团已经到了观礼台。”
刘宇已经大步走向电梯:“告诉王储殿下,我需要确认最后的安全检查。”
正午的阳光像熔铅般倾泻在红海海面上。刘宇站在浮桥上,靴底被晒得发烫。眼前的景象让他喉咙发紧——工厂排水管周围的海水呈现出病态的乳白色,随着波浪扩散出数百米。死鱼群漂浮在水面,鱼鳃呈现出诡异的粉红色。
玛利亚蹲在浮桥边缘,用采样瓶收集海水样本。“看这个。”她举起瓶子摇晃,液体立刻泛起诡异的蓝色荧光,“溴化物浓度超标引发藻华,一夜之间溶解氧下降了60%。”
刘宇接过采样瓶,阳光透过液体在他脸上投下病态的光斑。他想起了家乡的化工污染,那条被染成紫色的河流。20年过去,同样的故事在红海重演,只不过这次的凶手顶着“清洁能源”的光环。
“珊瑚怎么样?”
“更糟。”玛利亚调出水下无人机的最新画面,“白化速率比正常情况快200%。那片鹿角珊瑚昨天还是健康的棕色……”
画面里的珊瑚像被漂白过一样惨白,表面覆盖着黏稠的藻类。一条色彩斑斓的蝴蝶鱼在珊瑚枝间徒劳地啄食,然后突然痉挛般抽搐起来,慢慢肚皮朝上浮出画面。
浮桥突然震动起来。一队氢燃料巴士驶过沿海公路,车身上的全息广告播放着"绿氢——未来的清洁能源"标语。刘宇看着广告倒映在海面上,与漂浮的死鱼群重叠在一起,形成一幅荒诞的图景。
“你们中国人有句话,”玛利亚突然用中文说,“饮鸩止渴。”
刘宇的卫星电话突然响起。是陈曦从联合国环境大会发来的视频通讯。她背后的巨幕正在播放极光恢复的新闻,但她的脸色异常凝重。
“刘宇,立刻查看你的加密邮箱。”陈曦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UNEP170号决议刚刚通过,新增了'生态共生系数'标准。”
信号中断前,刘宇看到她身后的投票结果:127票赞成,16票反对。反对名单上,沙特阿拉伯赫然在列。
NEOM的紧急会议室里冷得像冰窖。刘宇将珊瑚白化图像投影在中央屏幕,旁边是UNEP新标准的条款:“任何气候工程必须确保当地生态系统关键指标波动不超过自然变化的20%。”
“这是政治阴谋!”塔里克一拳砸在会议桌上,咖啡杯跳了起来,“西方国家无法在绿氢领域超越我们,就用环保条款卡脖子!”
哈立德·阿尔拉希德默不作声地翻看报告,金丝眼镜反射着屏幕冷光。王储的特使坐在角落,黑色长袍下的金表偶尔闪过刺眼的光芒。
“我们有技术解决方案。”刘宇调出一份图纸,“在排水口建造三级缓冲池,引入红树林过滤系统,可以降低80%的污染物浓度。但需要推迟投产3个月。”
会议室内爆发出阿拉伯语的惊呼。塔里克猛地站起来,白袍下摆带翻了椅子:“知道三个月意味着什么吗?180亿美元的贷款每天利息就超过400万!更别说韩国和日本的订单违约金!”
“知道死鱼出现在国际媒体上意味着什么吗?”刘宇指向窗外,“明天所有环保组织都会把NEOM绿氢工厂做成反面教材。欧洲议会已经在讨论绿氢进口的'生态标签'制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