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山区的夜色浓稠如墨,中国天眼 FAST 的巨型反射面在星光下泛着幽蓝微光,宛如一只凝视宇宙的巨眼。控制室内,监测屏上的数据流正以惊人的频率跳动,傅里叶变换频谱图上,一组持续了 72 小时的脉冲波忽然攀上峰值 —— 那不是恒星的自然辐射,而是一串规律分明的电磁信号,源头直指 4.2 光年外的比邻星系统。
“李教授!频率…… 频率吻合玄冰纹第三衍生模型!” 年轻的研究员小陈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指尖几乎要戳破屏幕上的波形图。他口中的 “玄冰纹模型”,正是三年前苏晚团队从宋代官窑冰裂纹中解析出的分形几何体系,那组以裂纹分叉角度、延展曲率为变量的数学公式,曾被认为是古代工匠对自然规律的偶然捕捉。
首席科学家李衍之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光掠过屏幕上那串脉冲频率:1.38、2.76、5.52…… 这组以等比数列递增的数值,竟与玄冰纹中 “主纹衍生次纹” 的角度模数完全一致。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当他们启动 “纹灵” 量子图像转换器,将脉冲波的相位信息导入数据库时,三维投影屏上缓缓成型的图案,让整个控制室陷入死寂。
那是一幅由无数星点串联而成的裂纹网络。
深空背景里,猎户座 β 星与大角星的连线构成 “主纹”,延伸向室女座方向时骤然分叉,支脉如蛛网般覆盖了后发座星系团的区域,而每一道 “裂纹” 的节点处,都标注着精确到角秒的天体坐标。最让李衍之瞳孔骤缩的是,投影屏右下角自动调出的对照图 —— 那是五年前故宫地宫大修时,在明永乐年间的玄冰纹地砖下发现的星图残片,此刻两者在三维空间中完美重叠,连裂纹末端那颗暗弱的白矮星位置都分毫不差。
“这不可能……” 老教授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永乐星图记录的是地球视角的星象,而比邻星信号……” 他忽然指向投影中一条斜贯天球的 “裂纹”,“看这里,这条主纹的延伸线,指向的是银河系旋臂外侧的暗物质聚集区,这是只有脱离太阳系引力场才能观测到的视角!”
小陈突然想起什么,猛地翻出古籍数据库:“李老师!《天工开物》‘陶埏’篇里说,‘冰裂纹取象于天裂,其纹藏星斗之纪’,难道古人早就知道……” 话音未落,纹灵系统突然发出尖锐的提示音,投影中的星际裂纹图开始浮现新的变化 —— 那些由星点连成的纹路,正以纳米级精度扭曲、重组,最终定格成一幅全新的图案。
那是一只陶罐的轮廓。
罐身上的冰裂纹路与瓦吾小学阿依莫绘制的陶罐如出一辙,甚至连罐底那个模糊的守护符号都清晰可见。控制室外,FAST 反射面的数千块面板同步调整角度,将信号接收增益推向极限,而纹灵系统的量子纠缠处理器正以每秒十万次的频率解析着数据流,将比邻星传来的 “图像” 层层剥离 —— 在陶罐图案之下,是更古老的信息层:一组由超新星爆发周期排列而成的数列,一段记录着恒星演化的光谱图谱,以及…… 一段用类似冰裂纹分形规律编码的文明史。
“他们用裂纹记录时间,就像我们的甲骨文,像阿依莫画的陶罐。” 李衍之望着投影中那片跨越光年的 “星纹”,忽然想起苏晚在纹心传承计划报告里写的话:“当技术将裂纹解析为数学模型时,我们才发现,那些被时光打磨的纹路里,藏着文明对‘存续’最本真的思考。”
此刻,来自比邻星的脉冲波仍在持续抵达,每一次频率震荡都与玄冰纹模型产生精确共振。控制室的灯光映着科研人员震惊的脸庞,也映着投影中那幅跨越时空的星图 —— 原来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另一种智慧生命也选择用 “裂纹” 作为文明的刻痕,将恒星的生灭、星系的演化,都编织进类似冰裂的几何韵律里。
就像地球先民在陶罐上刻下守护符号,就像彝族小姑娘凭血脉记忆画出千年纹路,比邻星的文明或许也在以他们的方式诉说:所有在时光中砥砺前行的文明,终将在某个维度的 “裂纹” 里,与彼此的守护之心共振。
窗外,FAST 的巨眼依旧凝视着深空,而控制室内,那串与玄冰纹共振的脉冲波,正化作跨越星海的 “纹心”,让两个从未谋面的文明,在宇宙的年轮上,刻下了第一道交汇的裂纹。
喜欢血契轮回:从光绪之死到2026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血契轮回:从光绪之死到2026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