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带着团队连夜赶到皎梅镇。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他握着吴波粗糙的手说:“老哥,电商不是要砸大家饭碗,而是要把生意做到全世界。您想想,您家祖传的手工漆器,以前只能在镇上卖,以后能卖到中国的大城市,甚至欧洲、美洲。”
但吴波依然心存疑虑:“说得好听,我们大字不识几个,怎么搞什么网上卖货?”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 王晓东示意工作人员打开电脑,展示培训方案,“我们会免费培训直播带货、网店运营,还会帮大家把商品翻译成多国语言。只要您愿意学,政府补贴运费、流量费。”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电诈集团的残余势力再次兴风作浪。深夜,有人在镇广场张贴传单,上面印着 “中国电商吸走缅北财富” 的大字,还配了几张扭曲的对比图,暗示跨境电商会让缅北人失业。第二天清晨,部分被煽动的村民再次聚集,甚至有人向施工设备投掷石块。
敏昂莱将军得知后,亲自带领军队维持秩序:“这些造谣者就是不想看到缅北变好!谁再闹事,按军法处置!” 同时,王晓东安排苏晚和参与过反诈宣传的缅北青年组成宣讲队,挨家挨户解释。
苏晚走进吴波的漆器作坊,拿起一件精美的花瓶:“大叔,您看这工艺多好。我以前做主播带货,知道什么样的商品受欢迎。您要是开网店,我帮您直播,保证订单接到手软。” 她现场用手机拍摄漆器制作过程,发布到社交平台,不到半天就吸引了数万点赞。
吴波的态度开始松动。当他看到邻村的咖啡农通过电商平台,把咖啡豆卖到中国的咖啡馆,收入比以前翻了三倍时,终于主动报名参加电商培训。
跨境电商中心的建设逐渐步入正轨,但制造业的合作却面临更大挑战。在规划中的曼德勒工业园,首批入驻的中国纺织企业遭遇了劳动力素质和文化差异的双重难题。工厂里,缅甸工人对流水线作业不适应,生产效率低下,甚至因作息时间不同与中国管理人员产生摩擦。
纺织厂厂长张明浩向王晓东诉苦:“王省长,这些工人习惯了慢节奏生活,我们要求加班赶订单,他们就罢工抗议。”
王晓东深入车间,观察工人的工作状态。他发现,缅甸工人并非懒惰,而是缺乏标准化作业的概念。于是,他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技能竞赛,让中缅工人组成混合小组,共同完成生产任务。获胜的小组不仅能获得奖金,还能去中国参观先进工厂。
年轻的缅甸女工敏敏在竞赛中表现出色,她兴奋地说:“原来工作可以这么有趣!我想去中国看看,学习更多技术。” 随着类似活动的开展,中缅工人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然而,更大的危机悄然来临。国际市场上,缅甸纺织品遭遇贸易壁垒,部分订单被取消。园区内的企业陷入困境,甚至有老板动了撤资的念头。王晓东紧急召集经济专家和企业代表开会,提出 “抱团出海” 策略:整合园区企业资源,打造统一品牌,通过跨境电商中心直接对接终端消费者。
为了推动这一计划,王晓东亲自带队前往欧洲进行贸易洽谈。在巴黎的展销会上,他拿着缅北手工刺绣与现代纺织结合的服装,向采购商介绍:“这些产品不仅有高品质的工艺,更承载着中缅两国的文化交流。” 一位法国时尚买手惊叹于服装的独特设计,当场签订了大额订单。
消息传回缅北,曼德勒工业园一片欢腾。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敏敏穿着自己参与制作的服装,在园区内跳起了传统舞蹈:“我们的衣服能卖到法国,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反诈宣传方面,西南省与缅北联合推出了 “阳光计划”。双方利用跨境电商平台的流量,开设反诈直播间。苏晚和缅北网红轮流直播,用情景剧的方式揭露新型电诈手段。有一次,他们模拟了 “虚假高薪招聘” 的骗局,观看人数突破百万,评论区里满是 “原来还有这种套路”“谢谢提醒” 的留言。
随着合作的深入,缅北地区的电诈案件数量锐减 90%。曾经的电诈园区旧址,如今建起了职业培训学校和创业孵化基地。在一场毕业典礼上,曾经的电诈分子觉敏拿到了电工资格证书,他含泪说:“感谢中国政府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我现在终于明白,靠双手赚钱的感觉有多踏实。”
又一个黄昏,王晓东再次登上边境了望塔。远处,跨境电商中心的霓虹灯与工业园的灯火交相辉映,运输货物的卡车在中缅友谊桥上往来穿梭。他的手机响起,是敏昂莱将军发来的消息:“王省长,现在缅北老百姓都说,跟着中国搞建设,比搞电诈强一万倍!”
王晓东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规划:建立跨境金融服务中心、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打造跨国文化旅游带…… 他知道,打击电诈与经济合作的征程没有终点,唯有不断前行,才能守护好这片边境地区的安宁与繁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