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掠过远处的经幡,猎猎声响中,王晓东翻开日记本,钢笔尖悬在纸面许久,终于写下一行字:“发展与传统的对话,比想象中更艰难。但作为人民公仆,我们必须成为架桥人。”
暮色如墨,一点点浸透指挥部的玻璃窗。王晓东揉着发胀的太阳穴,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这几日的调研情况,字里行间都透着焦灼。窗外,山风裹挟着细雨拍打着玻璃,发出 “啪嗒啪嗒” 的声响,仿佛也在为眼下的困境叹息。
李维民推门而入,手里端着一碗已经凉透的面条。“晓东,好歹吃两口。从昨天到现在,你就喝了几杯浓茶。” 他把面条放在桌上,看着王晓东布满血丝的眼睛,语气里满是担忧。
王晓东摆摆手,声音沙哑:“老李,你说我们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原以为提高补偿、让村民参与就能解决问题,可现在...” 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上被茶水洇湿的字迹。
李维民在对面坐下,推了推下滑的眼镜:“村民们祖祖辈辈靠这片土地生活,对未知的恐惧和对传统的坚守,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就像老支书说的,他们习惯了放牧,突然要学那些新技术,心里没底啊。”
正说着,秘书杨刚急匆匆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叠文件:“省长,刚收到的消息,有几个村的村民联合起来,写了联名信,要去省里上访,说我们强行推进项目,破坏他们的生活。”
王晓东猛地站起来,椅子在水泥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胡闹!我们明明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他来回踱步,皮鞋重重砸在地上,“立刻通知相关部门,派人去稳住村民,我明天亲自再去一趟村里。”
第二天清晨,车队再次驶向向阳村。路上,王晓东望着窗外快速后退的山峦,心里盘算着该如何说服村民。车子在村口停下,却不见往日的喧闹,只有几个小孩在路边玩耍,见到车队,怯生生地跑开了。
走进村子,王大柱迎了上来,脸色比昨天更凝重:“王省长,您来晚了。老支书带着十几个村民,天不亮就坐拖拉机去省城了。”
王晓东只觉得脑袋 “嗡” 的一声,强压下心头的烦躁:“大柱,我们是真心想把这个项目办好,既能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为什么大家就不能相信我们?”
王大柱挠挠头,有些为难地说:“不是我们不信您,实在是心里没底。您说的那些新技术,我们听都没听过,万一学不会,地又被占了,以后可怎么活?”
王晓东沉思片刻,说:“这样,我们先在村里办个试点,就选一块小地方,建个微型的太阳能发电站。所有的技术培训、施工过程,都让村民全程参与。如果效果好,大家再决定要不要继续。”
王大柱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办法。不过,老支书他们已经去上访了,怕是...” 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回到指挥部,王晓东立刻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室里气氛压抑,所有人都低着头,生怕触怒这位已经疲惫不堪的省长。
“同志们,现在情况很严峻。村民去上访,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 王晓东扫视一圈,目光坚定,“试点方案必须马上落实,同时,我们要准备好应对上访的情况。李维民同志,你负责和省里相关部门沟通,做好接待工作;杨刚,你联系媒体,准备宣传我们的试点计划,让村民看到我们的诚意。”
散会后,王晓东独自留在会议室。他站在巨大的地图前,手指沿着规划中的能源项目路线一点点划过,仿佛要把每一处地形、每一个村庄都刻进心里。窗外,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地图上,却驱不散他心头的阴霾。
此时,在省城,老支书带着村民们已经到了省政府门口。他们举着写有 “还我牧场,停止建电站” 的横幅,情绪激动。李维民接到消息后,立刻赶了过去。
“老支书,大家先别激动,有什么问题,我们坐下来慢慢说。” 李维民好言相劝。
老支书却不买账:“还有什么好说的?你们就是想占我们的地!我们祖祖辈辈敬奉的神山,就要被那些铁疙瘩破坏了!”
“老支书,您听我说。” 李维民拿出试点方案的资料,“我们已经决定在向阳村搞一个试点,所有的建设都由村民监督,技术也会手把手教给大家。如果试点不行,项目马上停止。”
村民们听了,议论纷纷,态度渐渐缓和。但老支书依然固执:“我要亲眼看到试点的效果,否则,我们不会善罢甘休!”
另一边,王晓东在村里紧锣密鼓地筹备试点工作。他亲自带着技术人员,挨家挨户给村民讲解试点方案。每到一户,他都耐心地回答村民的问题,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洁能源的好处。
“婶子,您看,这个太阳能板就像个大镜子,把太阳的光变成电。以后您家里用电就不用花钱了,多好啊。” 王晓东蹲在一位大妈家的院子里,指着图纸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