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明的地平线:农商协同的世界意义
当郑和的宝船第七次扬帆出海时,船舱里多了特殊的 cargo——二十名农学博士与全套的《农政全书》雕版。他们的目的地是古里国,那里的商人早就听闻大明的农商奇迹。在古里的市集上,明朝农学家用带去的占城稻种,换来了阿拉伯的鹰嘴豆良种,这种跨越印度洋的种质交换,正在改写世界农业史。
在威尼斯的商馆里,马可·波罗的后裔马泰奥展开一幅泛黄的《大明农商图》。图中用金银线绣出的京杭大运河,宛如一条金色的动脉,将北方的粟麦与南方的稻粱编织成一个整体。他在给罗马的信中写道:"这个东方帝国用商业的丝线,将农田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财富之网,每个农夫都成为这张网上的节点,这或许就是他们强大的秘密。"
崇祯十七年,当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时,皇宫内库的账册上仍记录着"农商共济仓"的最后一次调拨:从江南调粮三十万石至陕西,赈济灾民。尽管王朝最终覆灭,但那些散布在全国的共济仓遗址、刻在石碑上的农商则例、流传在民间的作物轮种法,却如同文明的基因,继续在华夏大地上传承。三百年后,当史学家翻开这段历史,惊讶地发现:那个被认为重农抑商的王朝,竟然创造了前现代社会最发达的农商协同体系,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一个商人的传奇。
喜欢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