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山语咖啡的"暴雨特别计划"启动:冷萃咖啡在青禾资本的联名快闪店热销,咖啡因精油套装成为网红产品,咖啡渣板材做成的书架在众筹平台上提前售罄。最令人感动的是,购买者可以在产品包装上扫码看到对应的农户故事,阿果家的新房照片出现在 thousands of 个家庭的手机相册里。
当第一笔销售款打到农户账户时,合作社的晒场上响起了彝族的月琴声。林岚把最新的财务报表发给苏晚,末尾附了句话:"商业不是救世主,但它能成为那根撬起希望的杠杆,前提是我们要把支点找准。"
第三章 旧校服与代码雨
转眼到了秋天,苏晚在整理资料时,发现绿屿环保和山语咖啡的案例有个共同点:都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找到了可持续的商业逻辑。她开始思考更广泛的可能性——教育公平领域能不能也用类似的模式?
这个念头在遇见"代码雨"项目创始人赵鹏时变得清晰。赵鹏曾是互联网大厂的技术总监,辞职后在城中村办了个免费编程教室,教外来务工子女写代码。苏晚第一次去教室时,十几个孩子挤在旧电脑前,屏幕上跳动的代码映着他们专注的脸庞,身上的校服洗得发白,却浆得笔挺。
"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制造业打工,"赵鹏递过一份调研报告,"我们做过跟踪,初中毕业后继续升学的不足30%,很多人直接进了流水线。编程不仅是技能,更是让他们看见更大世界的窗口。"
教室的后墙贴着孩子们的梦想清单:"想做游戏工程师想开发帮助盲人的APP想让爸爸妈妈不用熬夜加班"。苏晚注意到一个叫小雨的女孩,她在清单上画了个机器人,旁边写着:"帮妈妈搬快递"——她的妈妈是小区的快递分拣员。
但项目运营面临严峻挑战:房租上涨、电脑老化、师资不足。赵鹏拿出账本,公益捐款只能覆盖60%的成本,剩下的缺口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试过企业捐赠,但对方总想在教室里挂广告牌,这违背了教育初心。"他叹了口气。
苏晚想起陈默的闭环模式和林岚的扶贫手册,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把孩子们的编程作品商业化?比如帮小微企业做简单的网站开发,或者设计公益小程序,收入的一部分用于项目运营,另一部分作为孩子们的奖学金。"
说干就干。苏晚帮赵鹏梳理出"学习-实践-变现"的商业模式:与社区小微企业签订低价开发协议,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完成项目,获得实战经验和奖学金;企业以低于市场价的成本获得定制服务,同时获得"支持教育公平"的社会声誉。
第一个项目来自小区门口的包子铺王阿姨。她想做个小程序方便顾客预订,小雨和伙伴们花了两周时间,做出了带卡通包子图标和语音下单功能的简易程序。上线那天,王阿姨的包子铺前排起了长队,很多顾客是冲着"孩子做的小程序"来的。
"代码雨"的商业模式很快显现出活力:三个月内,孩子们完成了12个商业项目,不仅覆盖了运营成本,还为每个参与的孩子建立了奖学金账户。更令人惊喜的是,有科技公司看中了孩子们开发的公益打卡小程序,提出收购意向,这笔收入让教室得以搬到更大的场地。
搬家那天,小雨把洗得干干净净的旧校服叠好,放进了储物柜。她穿上新的编程教室统一T恤,胸前印着"代码雨"的logo——那是一个由0和1组成的雨滴图案。苏晚帮她整理衣领时,听见她小声说:"苏姐姐,我写了个新程序,能自动计算快递分拣路线,想送给妈妈。"
窗外,深秋的阳光透过新教室的窗户,洒在孩子们敲击键盘的手指上。屏幕上的代码像真正的雨一样落下,每一滴都在编织着新的可能。赵鹏在项目月报里写下:"商业就像编程里的循环语句,当输入是社会问题,输出是价值创造时,这个循环就有了无限延续的生命力。"
第四章 青禾之环
时间来到第二年春天,绿屿环保的玻璃砖已经铺进了20个老旧社区,山语咖啡的"暴雨特别计划"成了商学院的经典案例,"代码雨"的孩子们开发的AI垃圾分类助手即将在全市推广。苏晚受邀在一场社会企业峰会上演讲,她的PPT首页只有一个绿色的圆环。
"很多人问我,商业和慈善如何平衡?"苏晚指着圆环说,"其实它们不该是对立的两极,而应该像这个环,商业是循环的动力,慈善是循环的方向。就像绿屿环保,回收玻璃赚钱不是目的,让社区变得更美才是;山语咖啡卖咖啡豆不是终点,让农户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才是归宿。"
台下,陈默、林岚和赵鹏坐在一起。陈默的工装换成了合体的西装,但口袋里依然揣着那个笔记本,最新一页画着用回收电子元件拼成的地球;林岚带来了新的《咖啡扶贫手册》,里面多了农户们用分红资金学习电商的记录;赵鹏身边坐着小雨,她刚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编程大赛的奖项,手里攥着写给妈妈的快递分拣程序专利申请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