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点点头:“我明白,董事长。给我一点时间,我会和我的团队整理出一份更详细的报告,包括技术路线、成本估算、风险评估,以及……那个‘宏大叙事’。”
第三章:冰与火的试炼
会议结束后,李昂没有休息,而是立刻召集了基地里的核心技术团队。张倩也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李总,董事会的意思很明确,他们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张倩递给他一杯热咖啡,“深空勘探,最难的不是构想,而是技术实现。我们现在的货运飞船技术,用于地月之间的运输没问题,但要飞到小行星带,甚至更远的地方,动力系统、生命维持系统(如果是载人的话)、通讯系统都需要革命性的突破。”
“我知道。”李昂揉了揉眉心,“所以我们第一步计划是无人飞船。动力方面,我在想,能不能在现有的核聚变发动机雏形上做文章?虽然小型化和稳定性还存在问题,但如果我们只是用于无人探测器,或许可以简化一些设计,先实现‘能飞过去’的目标。”
“核聚变发动机……”张倩眼睛一亮,“这倒是个方向。现在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效率太低,根本无法支撑长距离的深空探测。离子发动机虽然比冲高,但推力太小,加速太慢。核聚变发动机如果能取得突破,那确实是质的飞跃。”
“不仅仅是发动机,”李昂走到巨大的电子屏幕前,调出了太阳系的星图,“还有通讯。距离越远,信号衰减越严重,延迟也越大。我们需要更强大的通讯天线,或者考虑利用量子通信技术,虽然这在太空中的应用也还在实验阶段。还有,探测器的材料,要能承受太空中的各种辐射和微陨石撞击,还要足够轻便。”
团队成员们围了过来,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从推进系统到通讯模块,从材料科学到人工智能导航,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李总,”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突然说道,“我觉得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商业价值的评估。就算我们探测到了一个富含能源的天体,怎么开采?怎么运输回地球或者月球?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成本如何控制?回报率如何?这些都是投资者关心的。”
李昂赞许地看了他一眼:“没错,这正是关键。我们的‘深空勘探计划’不能仅仅是一个科学探测项目,它必须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商业化的可行性。所以,我们的无人探测器,除了携带勘探设备,或许还需要携带一些初步的‘可行性验证’设备,比如,一个小型的、实验性的开采工具,或者一个微型的能源转化装置,看看能不能在目标天体上直接产生可用的能量信号。”
这个想法让在场的人都精神一振。
接下来的日子,李昂和他的团队几乎是连轴转。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与地球总部的研发部门紧密协作,甚至联系了一些国际航天机构,寻求技术上的合作可能。
期间,“天穹动力”那边果然有了新动作。他们宣布与某国航天局合作,启动了一个名为“火种”的深空探测计划,目标直指一颗据推测含有大量挥发性有机物的小行星,宣称这些有机物可以在太空中转化为燃料和其他资源。这一消息立刻在资本市场引起了轰动,“天穹动力”的股价应声上涨。
“星燧能源”的股东们开始有些坐不住了,催促的电话和邮件不断飞向月球基地和地球总部。
“压力很大啊,李昂。”陈宏在一次私下通话中对李昂说,“‘天穹动力’这一手很厉害,他们找了个好的切入点,而且拉上了官方背景,增加了可信度。我们必须尽快拿出点东西来。”
“董事长,放心,”李昂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我们的‘星尘一号’无人勘探飞船的设计方案已经初步完成,正在进行关键部件的测试。我申请将月球基地的一部分闲置资源和预算调拨过来,加快进度。”
“可以,但你要把握好度,不能影响了氦-3的正常开采和运输,那是我们的生命线。”
“明白。”
第四章:星尘一号的启航
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和无数次的测试、修改,“星尘一号”无人勘探飞船终于在月球背面的一个专用发射场准备就绪。
它的外形并不像传统的火箭那样粗壮,而是显得有些“纤细”。主体是一个圆柱形的舱段,前端是密集的传感器和通讯天线,中部是核心的控制单元和能源系统——一个实验性的小型核聚变反应堆雏形,后端则连接着几具姿态调整用的离子发动机。在它的侧面,搭载着一个小型的机械臂和几个样本舱。
这并不是一艘完美的飞船,它的核聚变发动机效率还很低,只能提供有限的推力用于轨道调整和加速;它的通讯系统也采用了传统微波和量子通信的混合方案,以确保在远距离下至少能传回关键数据;它的目标也很明确——前往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的“阿瑞斯-7”小行星,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勘探任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