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奶奶来的时候,带了个针线笸箩。里面装着剪刀、红纸,还有些剪好的窗花。"这是'福'字,这是'连年有余'。"她指着窗花给林湄看,眼睛眯成条缝,"年轻人可能不爱学这个,我带了些简单的图案。"
陈默却觉得这些老手艺里藏着宝贝。他让林湄把吴奶奶的剪纸贴在预订页面上:"就说住店客人可以学剪窗花,带走当纪念。"他忽然想起什么,"能不能剪些莫干山的风景?比如竹海、飞瀑。"
吴奶奶回去琢磨了三天,带回来幅竹报平安图。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簌簌落下的纸屑像红色的雪。"山里的竹子有灵性。"她抖开剪好的作品,"客人带着它,就像把山灵气带回家了。"
郑先生的茶课定在每周二和周五。他带来的茶具很简单:一个紫砂壶,几只粗瓷杯。"品茶不在器具,在茶叶本身。"他给陈默泡了杯新茶,"这是清明前采的,叫'雀舌',你尝尝。"
茶汤入口微苦,回味却甘醇。陈默看着杯中舒展的茶叶,忽然明白郑先生为什么坚持要用山泉水泡茶。"水是茶的魂。"郑先生慢悠悠地说,"莫干山的水带点甜,最配本地的茶。"
体验课的场地渐渐成型。竹编区的棚子爬满了牵牛花,剪纸台铺着蓝印花布,茶室的窗正对着片竹林。周师傅教客人编竹篮时,郑先生的茶香常常飘过来;吴奶奶剪到兴起,会哼起山里的小调。
有次陈默路过,看见个小姑娘跟着周师傅学编蚱蜢。竹篾扎破了手指,她吸着气却不肯停。"编好了要送给爷爷。"小姑娘举着歪歪扭扭的作品,眼睛亮晶晶的。周师傅在一旁偷偷抹了把脸,烟杆在手里转了两圈。
夜间的萤火虫路线也勘察好了。小张带着团队走了三趟,选出条最安全的路径。"得在入口处挂盏马灯。"陈默在地图上标记,"再准备些防蚊液,告诉客人别用闪光灯拍照。"
月光好的夜晚,他们会提前去竹林里等。萤火虫提着灯笼从草叶间飞起时,整个竹林都变得梦幻起来。陈默站在人群后,听着孩子们的惊呼,忽然觉得这些闪烁的光,和老手艺里蕴含的匠心,其实是一样的——都在寂静中,坚守着自己的光亮。
三、月光下的故事交换
民宿的招牌挂起来那天,陈默特意请了位写地方志的老先生来座谈。老人讲的故事让整个团队入了迷:抗战时这座宅院曾当过伤员中转站,院里的那棵桂花树是当年的地下党栽的。
"把这些故事做成挂牌,挂在对应的地方。"陈默提议,"再搞个'围炉夜话',让住客轮流分享旅行经历。"林湄立刻网购了套复古麦克风,又在庭院里搭了个小舞台。
老先生临走前,指着院里的古井说:"这口井救过不少人。"他的拐杖敲了敲井沿,"当年伤员缺水,就是靠它续命。"陈默让人做了个木牌,写上"救命井"三个字,又在旁边摆了个竹筒当笔,让客人可以写下想说的话。
施工队撤场前,李师傅在后厨辟出块展示区,摆上他收集的旧物件:民国时期的铜火锅,带缺口的粗瓷碗,还有个掉了漆的保温桶。"这是我爹当年走山路卖茶用的。"他摩挲着桶身,"客人看见这些,就知道咱的食材是从哪儿来的。"
林湄把收集来的老故事整理成小册子。除了宅院的历史,还有些山里的传说:比如哪块石头是神仙变的,哪棵树上住着山神。"上次有个作家说,这些故事比任何宣传都管用。"她把小册子递给陈默,"要不要请他来开场故事会?"
陈默翻着册子,忽然注意到夹着张照片。是几十年前的老宅院,门口站着位穿蓝布衫的妇人。"这是原主人的妻子。"林湄解释,"她的孙女昨天来看过,说奶奶当年总在桂花树下绣花。"
"围炉夜话"的舞台就搭在桂花树下。陈默让人做了排木凳,又搬来几个炭火盆。"天冷的时候,客人可以烤红薯。"他比划着,"再备些瓜子花生,像过年守岁一样。"
试运营前的培训会上,李师傅端出了新研发的茶点:用山核桃碎做的酥饼,野蜂蜜调制的山药糕。"配郑先生的雨前茶正好。"他说着给每人斟了杯茶汤,琥珀色的液体里浮着细小的绒毛。"这些茶沫子是好东西,说明茶叶新鲜。"郑先生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不知何时站在那里,手里提着套精致的茶具。
团队成员轮流扮演客人,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如果半夜想吃面条怎么办?"扮演夜猫子的前台小妹问。李师傅大手一挥:"厨房24小时有人,随时来煮。"
"竹编学不会怎么办?"实习生小张故意刁难。周师傅慢悠悠地说:"学不会没关系,看着我编也是种乐子。"他拿起竹篾,三两下编出只凤凰,引得众人拍手叫好。
陈默扮演挑剔的客人,故意说对芒果过敏。早餐时,李师傅果然端来份没加芒果酱的杂粮粥,旁边还放着张手写便签:"过敏体质建议试试咱家的葛根粉"。便签的角落画着个小小的笑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