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交流中充满了碰撞。老教授们看不惯年轻人对一些基础理论的“想当然”,年轻人也觉得老教授们的一些思路“过于保守”。
“这个量子纠错码的设计,理论上很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你考虑过环境噪声的累积效应吗?”一次交流会上,陈巍指着马克展示的模型,缓缓说道,“我想起了七九年,在哥本哈根那个潮湿的地下室里,我们做第一次长距离量子通信实验时,遇到的就是类似的问题,当时我们……”
他开始讲述那个没有精密温控系统、只能靠手工调节屏蔽罩参数的年代,他们是如何一点点摸索,找到噪声源,并最终用一种看似“原始”的机械滤波方法解决问题的。马克一开始还有些不以为然,但随着陈巍的讲述,他渐渐入了神。那些被他视为“过时”的经验,里面蕴含的对物理本质的深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韧性,是任何最新的论文都无法完全传递的。
而在另一次活动中,莉娜向老教授们展示了她基于机器学习开发的“干扰模式预测系统”。系统能够通过分析海量的历史数据,快速识别潜在的干扰模式,并给出预警。老教授们一开始对这种“黑箱”算法持怀疑态度,但当莉娜演示系统成功预测并模拟了几种已知和未知的干扰模式时,他们眼中露出了惊讶和赞赏。
“这很好,”一位老工程师点点头,“但如果系统突然断电,或者遇到一种完全超出训练数据范围的干扰,你该怎么办?你还得懂最基础的频谱分析,得会用示波器去看波形,得知道怎么手动调节那些屏蔽参数。”
这种交流,不是谁取代谁,而是知识的融合与互补。年轻一代从老一辈那里学到了对基础原理的扎实掌握、解决问题的耐心和韧性,以及在技术受限条件下的创新思维;老一辈则从年轻一代那里接触到了最新的技术工具、更开放的思维模式,以及对未来科技的敏锐嗅觉。
“弦桥”平台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经验和智慧的传承。它像一座真正的桥梁,连接了“过去”和“未来”,让科技的发展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扎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向着未来稳健生长。
第四章:自然的韵律
除了“弦桥”平台,科研团队在斯科特的带领下,对未来的科研项目规划也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和调整。他们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和谐共生”研发准则。
准则的核心,是在追求科技突破的同时,必须将“敬畏自然规律”、“考虑技术的环境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放在与“创新性”、“实用性”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新的量子通信卫星项目论证会上,不再仅仅讨论卫星的量子比特数、通信距离、抗干扰能力等“硬指标”,而是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议题:“该技术路线对地球电磁环境的潜在影响评估”,以及“在遭遇未知自然干扰时的冗余应对方案设计”。
“我们不能再假设我们的技术是‘完美’的,不会受到任何自然因素的影响。”斯科特在会上强调,“我们必须像设计建筑一样,为我们的科技系统设计‘抗震支架’,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地质活动’——也就是自然规律可能对我们的技术发出的‘反馈’。”
他们开始邀请更多的地球物理学家、环境学家加入项目团队,在技术研发的早期阶段,就充分考虑技术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他们甚至设立了一个“自然约束委员会”,专门负责从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的角度,对科研项目提出质疑和建议。
一次,一个年轻的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超强量子纠缠源方案,理论上能将通信距离提升一个数量级,但“自然约束委员会”的一位环境学家指出,该方案运行时产生的极低频电磁辐射,可能会对地球的电离层产生未知的影响,甚至可能干扰某些依赖地磁场导航的生物。
这个意见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团队没有直接否定这个方案,而是决定暂缓推进,先投入资源进行长期的电磁辐射对电离层影响的模拟研究。他们宁愿放慢研发速度,也要确保技术的应用不会对自然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这不是保守,”陈巍教授在讨论中说道,“这是智慧。科技的发展,应该像弹奏一首乐曲,自然规律就是那五线谱上的音符和韵律。我们可以弹奏出复杂、美妙的乐章,但不能无视五线谱的存在,胡乱敲打。否则,弹奏出的只会是噪音,最终可能毁掉整个乐器——也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科技系统本身。”
这种理念的转变,渗透到了团队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在设计新的屏蔽材料时,不仅考虑屏蔽效率,还考虑材料的可降解性和对环境的友好性;在规划实验站扩建时,不仅考虑科研需求,还考虑对当地生态的保护;在进行理论研究时,不仅追求公式的优美和理论的突破,还会思考这些理论在现实自然条件下的适用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