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陪审团
林夏第一次见到那串跳动的红色数字时,窗外的梧桐叶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黄。47分——这个刺目的分数悬浮在全息屏幕中央,像一道铡刀悬在"昆仑"项目的脖颈上。作为代际公平评估中心最年轻的分析师,她从未想过自己会亲手将国家重点能源项目推向"死刑边缘"。
一、红色预警
"昆仑"项目的全息模型在评估室中央缓缓旋转,银白色的管道如金属血管般深入青藏高原的冻土带,最终在唐古拉山脉腹地形成一个直径五公里的地热发电核心区。项目负责人赵院士的声音透过全息投影传来,带着高原阳光般的灼热度:"这将解决西南地区未来五十年的能源缺口,每年减少三亿吨碳排放——"
林夏指尖划过资源消耗维度的评估项,调出隐藏在光鲜数据后的阴影:"赵院士,模型显示项目需要开采的锂矿资源,占该区域探明储量的68%。按照目前的回收率,五十年后这里将剩下一片无法复垦的矿渣荒漠。"她放大全息图右下角的小字:"您提交的环评报告里,生态修复方案只覆盖了项目运行后的二十年。"
评估室的气氛骤然凝固。赵院士身后的团队成员开始窃窃私语,有人点开自己的终端核对数据,有人下意识地摩挲着保温杯上的单位徽章。这个由七名跨学科专家组成的评估组,此刻正扮演着"时间的陪审团"——他们的打分将决定一项可能影响百年后的工程是否有权破土动工。
"小同志,"赵院士的语气沉了下来,"你知道西南地区每年因为缺电,有多少高污染的小煤窑在偷偷开工吗?代际公平不是让当代人冻着肚子等未来。"他调出另一组数据:"我们的锂回收率已经达到行业顶尖的72%,比十年前提高了整整三十个百分点。"
林夏没有退让。她启动模型的历史类比功能,评估室的墙面瞬间切换成澳大利亚某锂矿的卫星对比图:左半部分是2000年的草原,右半部分是2023年的矿坑,蓝绿色的积水像大地溃烂的伤口。"这是二十年前被称为'行业标杆'的项目,现在它的修复成本已经超过当年收益的五倍。"她调出文化传承维度的红色指标,"更重要的是,项目区涉及三个藏族村落的夏季牧场,他们的游牧文化已经延续了千年。模型测算,牧场消失将导致78%的传统谚语和放牧知识在两代人内失传。"
全息屏幕上的总分仍在波动,最终定格在47分——比通过阈值低了13分。评估组组长、生态学家周明深吸一口气,按下了"重新设计"的红色按钮:"赵院士,根据《代际公平评估条例》,你们需要在三个月内提交优化方案。"
二、冻土下的记忆
林夏在可可西里的边缘见到才让时,这个藏族青年正跪在结了薄冰的溪流边,用手指丈量着水的深度。"去年这个时候,这里的水要没过膝盖。"他抬起晒得黝黑的脸,羊皮袄袖口磨出了毛边,"昆仑项目要挖的隧道,就在我们的神山下面。"
代际公平评估中心的实地调研是"昆仑"项目复议的必要环节。林夏的任务是核实牧民对项目的真实态度,这些口述信息将作为模型文化传承维度的重要参数。才让带着她去看夏季牧场的遗址,曾经能容纳两百头牦牛的草场,如今一半已经变成光伏电站的施工营地。"我爷爷能叫出每块石头的名字,知道哪片草地的草适合刚出生的牛犊。"他蹲下身,从土里捻起一小撮黑色的沙粒,"现在的孩子,连牦牛和黄牛都分不清了。"
在牧民定居点的帐篷学校里,林夏见到了更令人揪心的场景。二十多个孩子坐在塑料课桌后,跟着电子白板学英语和数学,却没人能完整地唱完一首传统牧歌。校长是个来自西宁的志愿者,她无奈地解释:"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去城里上学,觉得学那些老东西没用。"当林夏问有没有孩子见过藏羚羊时,只有三个孩子举起了手。
深夜的座谈会上,老牧民桑杰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讲述了"昆仑"的传说。在藏族的创世神话里,唐古拉山是众神的居所,山脉深处藏着能治愈百病的温泉。"我们的祖先从不在神山动土,不是因为迷信,是怕惊醒了守护大地的神灵。"他指着手腕上的佛珠,"现在你们叫它'地热资源',可在我们心里,那是神山的心跳。"
林夏把这些录音导入评估模型的文化数据库。系统自动生成了一组对比图:若项目按原方案实施,该区域的文化遗产留存率将从现在的65%降至20年后的19%;而若调整路线避开神山区域,留存率可保持在58%。"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她在调研报告里写道,"当一个民族失去与土地对话的语言,再多的能源也无法照亮未来的精神家园。"
离开定居点的那天清晨,才让送给林夏一块牦牛骨雕刻的护身符。"这是我爷爷做的,上面刻着山神的咒语。"他望着远处雪峰上的朝霞,"你们的模型能算出石头的重量,可算得出祖先的重量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