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之快速翻阅,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协议里明确写着:将欠发达地区的配额压缩至15%,剩余部分按军事力量排名分配。
“您为什么要告诉我?”她抬头时,发现老人的眼眶泛红。
“因为我想起了你当年的论文。”老人从皮夹里掏出泛黄的纸页,那是陈砚之三十年前的硕士论文,标题旁有她稚嫩的批注:“能源不应是特权,就像阳光不该只为富人照耀。”
第二天的投票现场,陈砚之没有直接拿出协议,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里,也门的孩子在烛光下写作业,委内瑞拉的医院因停电放弃手术,孟加拉国的渔民在柴油灯下修补渔网。最后定格的画面是波士顿图书馆,她的儿子正对着电脑屏幕,背景里的新闻正在报道非洲的能源危机。
“有人说,能源分配该看国力强弱。”她的声音在寂静的会场里回荡,“但我想说,该看谁更需要。”
当电子屏显示出结果时,连她自己都愣住了——17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投反对票的三个国家代表在结果公布后立刻离席,椅腿摩擦地面的声音像钝器划过钢板。
阿德巴约冲过来拥抱她,这位硬汉的肩膀在颤抖。“我的女儿,”他哽咽着说,“她终于能在电灯下读书了。”
五、余晖
半年后,陈砚之站在肯尼亚的戈壁上。三十座聚变小型化反应堆整齐排列,蓝白色的光芒透过防护罩,在红土上投下梦幻般的光斑。不远处,孩子们围着刚通电的电视机欢呼,屏幕上正播放着全球能源分配委员会的新闻。
“第一阶段的基础配额已经到位,”阿德巴约递给她一杯冰镇可乐,这在半年前的肯尼亚是奢侈品,“接下来要建海水淡化厂,还有光伏互补系统。”
陈砚之望着远处的村庄,铁皮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每一片都安装了分布式储能设备。她想起投票通过那天,儿子从波士顿打来视频电话,背景里有几个金发青年举着“能源平等”的标语牌。
“他们说要成立学生监督组织,”儿子笑着说,“检查各国是不是真的按框架执行。”
一阵风吹过,反应堆的嗡鸣声里,似乎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陈砚之忽然明白,真正的蓝焰不在地下五十米的反应舱里,而在这些被照亮的眼睛里——它们像星星一样,正在曾经黯淡的大陆上,一颗接一颗地亮起来。
夜幕降临时,全球能源网络同步亮起。从纽约的摩天大楼到索马里的难民营,从北极科考站到南极观测站,蓝色的光点在地球上连成蛛网。陈砚之的终端收到一条来自莫斯科的信息,是她的导师发来的:“你让阳光普照了。”
她抬头望向星空,银河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那些亿万年前发出的光,此刻正和地面上的蓝焰交相辉映,在宇宙中写下属于人类的注脚——关于平等,关于共享,关于文明本该有的模样。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