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既然你知道,就准备准备了。”
........。
等第二日一大清早,他们几间铺子不仅仅早早就开门了,市集这块更是涌进了一批批的百姓和摆摊的村民。
再一次刷新了市集往日的热闹程度。
街道两旁,摊位一个挨着一个,两百个摊位不仅仅全部被占满,甚至还有些迟来的摊主只能沿着两旁的摊位,摆放在尾后的地面上安置自己的小摊。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
新鲜的果蔬、香脆可口的点心、手工编织的工艺品,还有各式各样的山货,都纷纷亮相于市集之上,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不是来赶集的,就是看热闹的,还有不少人围着三间店铺门前指指点点,似乎在观望着什么。
“走过路过千万别错过,快进来瞧瞧看看,今日我们店铺开业大吉。
买三斤大米送一斤糙米,买五斤送两斤,买两斤白面,送一斤黑面,买三斤送两斤,多买多送,先到先得,数量不多。”这时,粮店的小二大声吆喝道。
“你们店不是把卖的价格故意提起来,然后再送东西做噱头吧?”旁边一位大娘眼神中带着几分戒备。
“就是了,到时候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了。”有人附和道。
小二一听,连忙摆手笑道:“哎呀,大娘您这可就冤枉我们了。我们粮店讲究的是童叟无欺,价格都是明码标价,跟平时一模一样。
今天开业大吉,图的就是个喜庆,给乡亲们送点实惠。您看,这大米、白面都是新进的货,质量上乘,绝对物超所值!绝对绝对不会缺斤少两。
你们进来看看价钱,是不是和镇上卖的价钱一样,看看反正又不要钱。”
这个年头,除了张家村之外,家家户户粮食都很短缺,特别是这几年闹灾,更是雪上加霜。
这不,听到粮店小二说,价钱卖的和镇上一样不说,买多少还会送米面什么的,听的这群百姓很心动。
毕竟爱贪小便宜是人的心理,尤其是在这饥荒年代。
“您看这大米,颗颗饱满,煮出来的饭香气扑鼻,绝对是您家里的首选。
而且,我们店铺送的糙米和黑面也不是以次充好,和买的一样。”小二见有人进来看东西后,他连忙推销。
进来店铺的百姓听了小二的话,又仔细看了看粮食以及和价钱后,脸上渐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是真的送吗?”那大娘有些不信的再次确定的问道。
“送,肯定送,卖多少送多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您也别担心缺斤少两,称的时候,你在旁边看着就是了。”
“好,我买三十斤大米。”那大娘很爽快的付了钱。
那小二接过钱,立马给称重,另外还送了十斤糙米,实打实的送。
周围的人看到了之后,纷纷围了上来,开始挑选起粮食来。
“我要买五斤,不对,六斤白面,可以送两斤黑面了。”
“我要买九斤大米。”
“我要买六十斤大米。”
不一会儿,店里的粮食就少了一大半。小二看着络绎不绝的顾客,心里乐开了花。
旁边的布店,也弄了促销活动。
买三斤棉花,送一尺布,买三双鞋垫,送一根针,买一匹布,会送二两棉花,买针送针线,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琳琅满目,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鲁姣姣站在店内,看着两间店铺这么多人前来购买,她笑容满面,甚是人太多了,她不得不上前亲自招待客人。
至于药铺那边,可就没有那么热闹了,没有这么多人前来看病了。
吃喝是人之常情,每日必备,但是有些疾病,人熬一熬就能够熬过去,看病喝药就不是刚需了。
尽管药铺也推出了赶集日减免看诊费用的活动,来药铺看诊的百姓虽然不多,但是也不少。
也够他们李家大夫忙活好一阵子的了。
“娘,这次赶集来了好多人啊!三嫂你小心点,我扶着你。”这日,李天星带着她家老五和周冬两人来赶集。
也不是单纯的赶集,是带着周冬找大夫号号脉,看看胎。
如今周冬怀孕都有六个多月了,肚子已经圆鼓鼓的,行动起来远不如从前灵活。
李天星和她家老五一左一右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周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缓缓穿行。
“早知道这么多人,咱今天就不凑这个热闹了,明儿再找大夫来看看。”李天星护着周冬往前走的同时,她还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
“娘,今年号脉看诊,只需要五文钱,要是明天来,就要十文钱了。今天来,咱还可以省下五文钱呢?”周冬笑着说道,满脸的温柔。
“娘,药铺里面人还挺多的。
我们看哪个大夫呢?”等来到药铺,张淼见药铺里面人还挺多的,各式各样的人或坐或站,有的焦急地等待着大夫的诊断,有的则低声与旁人交流着病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