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起,我就开始为这次地铁出行做准备。
先是向身边去过的朋友打听路线,朋友详细地告诉我:“你从家里出发,先坐一路公交车到胶东站,下车就能看到地铁站入口了,特别方便。”
除了路线,朋友还特意提醒我:“一定要提前下载‘青岛地铁 APP’,现在坐地铁都用这个,进出检票口直接扫码就行,不用排队买票,能省不少时间。”
听了朋友的建议,我立刻拿出手机,在应用商店里搜索 “青岛地铁 APP”。
下载安装完成后,我又跟着 APP 里的指引,一步步完成了注册、实名认证,还特意往里面充了些钱,生怕到时候因为操作不熟练耽误行程。
看着手机里下载好的 APP,我心里踏实了不少,感觉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周末启程了。
终于到了周末,我早早起了床,收拾好东西,揣着手机就出门了。走到小区门口的公交站,站台上已经有不少等车的人了。
我抬头看了看公交站牌,确认一路公交车确实能到胶东站,然后就找了个位置站好,耐心等待。
可这一等,就等了十几分钟。
站台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时不时地抬头看向公交车驶来的方向,脸上带着些许焦急。
又过了几分钟,远处终于传来了公交车的轰鸣声,大家都不由得往前凑了凑。
公交车缓缓停下,车门打开,我跟着人群慢慢上了车,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公交车缓缓启动,开始在城市的街道上行驶。
一路上,公交车要停靠的站点特别多,几乎每走几百米就要停下来一次,上来几位乘客,又下去几位乘客。
有时候遇到早晚高峰,路上还会堵车,车子只能一点点往前挪。我坐在座位上,看着窗外缓缓掠过的街道、商铺和行人,心里忍不住盘算着时间。
就这样,公交车摇摇晃晃地行驶了大约四十分钟,才终于到达了胶东站。
我下了车,伸了伸懒腰,感觉这一路坐得还真有点累。
心里不禁想着:如果开车从家里出发,走快速路的话,也就二十分钟就能到这儿了,比坐公交车快多了。
不过转念一想,这次主要是为了体验地铁,坐公交车虽然慢了点,但也算是一种不一样的经历,也就释然了。
站在胶东站公交站牌旁,我抬头四处张望,很快就看到了不远处的地铁站入口。
那醒目的 “青岛地铁” 标识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我整理了一下衣服,深吸一口气,朝着地铁站走去,心里满是期待,迫不及待地想开启这次迟来了三十多年的地铁体验之旅。
如今的工作有了双休日,便总想着要好好利用这两段清闲时光,走出家门去看一看,去真切感受周末独有的松弛与快乐。
二零二四年六月九日,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二次乘坐地铁的日子。
第一次坐地铁,还是在一九八六年七月,那年我跟着师父去出差,在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
三十七年的时光,像指尖的沙一样匆匆溜走,可那段记忆却像刻在心底的印记,从未模糊,曾经的每一个细节,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
那时我才二十出头,连坐火车都是人生头一遭,更不用说地铁了。
初到北京,眼里的一切都带着新鲜感 —— 宽阔的街道、穿梭的人群、高耸的建筑,连空气里都仿佛飘着陌生又迷人的气息。
当时我还天真地想,地铁大抵和火车是一样的吧,不过是一个在地上跑,一个钻进了地下。
那会儿的地铁还是人工售票,攥着刚买的车票往地下走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一阵清凉 —— 盛夏的燥热瞬间被隔绝在外,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清爽的空气。
再往下走,灯火通明的地下空间豁然展开,偶尔有一列地铁从身旁呼啸而过,带着风的轰鸣,让人心头一阵悸动。
等了片刻,我们要坐的地铁缓缓停下,车门打开的瞬间,我才发现地铁和火车的差别竟如此之大:车厢里干净、明亮又宽敞,没有火车上的拥挤、闷热,也没有此起彼伏的嘈杂声,只觉得格外舒心。
那次北京之行,我们去了不少地方:香山的红叶还未染红枝头,却已有了山林的清幽;
十三陵的古陵遗址,藏着历史的厚重;登上长城时,抚摸着城砖上的纹路,看着绵延向远方的城墙,我才真正读懂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还有天安门广场的庄严肃穆,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不由自主地低下头默哀,敬意从心底油然而生;
走进毛主席纪念堂,瞻仰着他老人家的遗体,即使静静躺在那里,依旧透着慈祥与亲切。
我至今记得,一九七六年毛主席逝世时,我还在上小学。
那时大队里立着一张黑白的毛主席像,全村人排着队,从像前缓缓走过,默默哀悼。而这次能亲身站在毛主席遗体前致敬,成了我一生最难忘的事 —— 因为我知道,我们如今的好日子,是毛主席带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