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锁运输箱的成功推广,让天元镖局的货物安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但林远的眉头却并未舒展。深夜的议事厅内,案头堆叠着厚厚的《押运事故报告》,泛黄的宣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近三个月的劫镖事件——尽管货物因防盗设计得以保全,但镖师死伤人数却不降反升。老周举着烛台凑近,跳动的火苗映得他脸上满是忧虑:“掌柜,漕帮私下传闲话,说咱们是‘铁箱子里装豆腐’,空有精巧机关,护镖的本事倒不如从前了。”
林远的指尖划过报告中“山东响马以长柄斧破阵”“太湖水匪火铳突袭”等字句,脑海中浮现出现代特种部队的战术训练场景。明朝镖师惯用的刀法、枪法虽有章法,但面对日益凶残且装备升级的劫匪,传统武术的短板愈发明显。他猛地合上账本,震得茶盏里的残茶溅出:“传我命令,明日起暂停所有新镖押运,全员集训!”
次日清晨,天元镖局的演武场上,上百名镖师列队而立。初春的寒风卷起沙土,打在众人铁护腕上叮当作响。林远站在高台之上,身后立着两块特制的木板——左侧画着人体要害分布图,标注着太阳穴、喉结、肋下等致命部位;右侧则是用木炭绘制的现代格斗招式分解图。人群中响起窃窃私语,陈大海挠着后脑勺嘟囔:“这画的都是啥?花拳绣腿的,能比咱们的五虎断门刀管用?”
“诸位!”林远的声音如洪钟般响彻演武场,他抄起一根三尺长的枣木短棍,“今日起,我们要学的不是花架子,而是能一招制敌、保命护镖的真功夫!”说罢,他指向场边绑着稻草的人形靶,“就拿这劫匪常用的朴刀来说,传统格挡需耗费大量体力,且难以破防。但若是......”话音未落,他突然侧身欺近木靶,短棍横扫直击手腕,紧接着一记膝顶撞向“劫匪”肋下,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木靶轰然倒地。
演武场瞬间鸦雀无声。林远拍了拍手上的木屑,拾起地上的《人体经络图》:“人体有十二处致命要害,三十六个脆弱关节。大家看这张图,当敌人持刀劈来时,我们不必硬接——”他示意两名镖师上前演示,“左手抓腕卸力,右手直取咽喉;若对方持长兵器,便贴近身侧,攻击膝弯、脚踝这些支撑点。”
为了让理论落地,林远将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周专攻“基础格斗术”,从最基本的站姿、步法练起。他借鉴现代搏击的“三点一线”站位法,要求镖师双脚前后错开,膝盖微曲,重心下沉;步法训练则引入“滑步”“侧步”,通过在地上撒石灰粉,要求每人走出规整的菱形轨迹。每日清晨,演武场都会响起整齐的口号声:“提胯!转腰!出拳要稳!”
为强化肌肉记忆,林远还设计了独特的训练器具。他命铁匠打造了数十个“负重铁鞋”,每只重达五斤,要求镖师穿着练习步法;又制作了“反应木人桩”,在木人桩的关键部位安装铜铃,当镖师出拳或踢腿准确击中时,铜铃便会发出声响。最初,许多镖师因步伐沉重而频频摔倒,或是因判断失误打空,震得手掌发麻,但随着训练的深入,他们逐渐掌握了要领。
第二周进入“武器对抗”特训。林远根据劫匪常用武器,设计了针对性的破解方案。面对长柄武器,他教授“短兵破长”之法:手持匕首贴近敌人,专攻下盘;应对火铳威胁,则发明“盾牌阵”——用多层牛皮包裹的圆盾交错叠加,形成移动掩体。为了模拟实战,他甚至从铁匠铺定制了一批包着棉套的“训练兵器”,让镖师们在对抗中熟悉招式。
在训练过程中,林远发现部分镖师难以适应新的武器使用方式。例如,擅长使长枪的王二柱,在练习匕首近身战时总是习惯性地拉开距离。林远便让他与身材矮小但灵活的李四一组,通过无数次的对抗演练,王二柱逐渐克服了习惯,掌握了近身搏击的技巧。
最严苛的当属第三周的“实战演练”。林远将镖师分为红蓝两队,在扬州城外的废弃村落设置模拟劫镖场景。蓝队负责押运装有石块的“贵重货物”,红队则扮作穷凶极恶的劫匪。首次演练中,蓝队因缺乏配合,不到半个时辰便“全军覆没”。林远当场复盘,在沙地上画出攻防路线图:“你们看,当敌人从三面围攻时,为何不组成三角阵型?镖车两侧的人要形成交叉火力,中间的人负责保护货物!”
为了提升团队协作,林远引入现代军事的“手语通讯”。他设计了二十余种手势:握拳高举代表发现敌人,手掌下压示意隐蔽,两根手指指向眼睛表示注意警戒。这些简洁明了的手势,让镖队在无声中也能传递信息。起初,镖师们常因记错手势闹笑话,陈大海甚至在演练中把“撤退”手势做成了“进攻”,导致全队陷入包围。但经过反复训练,他们逐渐形成默契,能在瞬息间领会指令。
林远还在训练中加入了心理战的元素。他安排一些镖师假扮成敌方的内应,在演练中制造混乱,测试其他镖师的应变能力。有一次,在模拟劫镖的关键时刻,“内应”突然砍断镖车的缰绳,许多镖师顿时慌了手脚,但也有反应迅速者,立即将“内应”制服,并重新控制住镖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