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他实在难以决断。
若魏确已被秦吞并,那么越界便是踏入敌国领土,以嬴正的性情,日后对燕用兵必然以此为借口,师出有名。
但如果李奇只是故布疑阵,意在拖延燕军入魏的步伐,那燕丹就真的错失良机了。”殿下,该如何是好?”
燕国众将皆望向燕丹。
与各国相同,燕国并无威名赫赫的大将,唯一的上将庆秦此时并未出征。
因此,所有决定权都在燕丹一人身上。
面对部下的询问,燕丹亦深感困扰。
这一选择关乎燕国命运,稍有不慎,后果难料。
也因此,边境陷入了胶着状态。
李奇摇头叹息:“燕丹,听闻你常以自身能力与我大秦之主相比,今日一见,实在高看你了。”
燕丹闻此言,眉目间满是愤恨。
他握紧剑柄,心中怒火翻涌,却又因恐惧而无法行动。
李奇毫不在意燕丹的目光,继续说道:“秦王胸怀天下,三晋既灭,燕国亦难逃其手。
你身为太子,即便将来秦军踏平燕地,你依旧只是个无用的储君罢了。”
“到那时,我定亲俘于秦,献你于王。”
李奇冷笑着。
燕丹神情扭曲,拔剑指向李奇,却被左右劝止:“殿下莫怒!此人正欲引您出兵挑衅,若贸然行动,反使我国失了道义。”
燕丹深吸一口气,收起剑刃:“李奇,你确实令人忌惮,但我燕丹绝非易与之辈。
若秦军胆敢犯我疆界,必叫尔等付出代价。”
虽如此说,他终究未敢真正对抗,转头下令班师回朝。
李奇望着燕丹远去的身影,轻蔑一笑:“终究不过是个庸才,徒有虚名。”
边境外,李奇早已料到燕丹并无胆量来犯。
若是换作秦始皇或李奇自己领兵,定会毫不犹豫越界出击。
然而燕丹顾虑重重,缺乏魄力,说到底,他多年作为太子并非仅因父王长寿,更因其自身无能。”上将军。”
"接下来如何行动?"
李青策马至李奇身旁,恭敬询问。”把魏国捷报呈递给大王,并告知章寒,调遣五万大军镇守此地边界。”
"若有敌方入侵我国疆域,格杀勿论。”
李奇冷眼看着撤退的燕军说道。”是。”
李青立即回应。
……
秦国,咸阳,秦王宫内。
群臣因李奇擅自发兵攻打魏国之事议论纷纷。”大王,"
"李奇越权用兵攻魏,甚至联合王简上将军一同出征,这是大忌,绝不能宽容。”
"恳请大王追究李奇责任,否则难以服众。”
李斯抓住这次机会,立刻起身奏报,言辞严厉。”臣等附议。”
"李奇此举,不仅越权,更是大逆不道。”
"恳请大王收回其兵权,押解回京问罪。”
众多大臣随声附和。
满朝文武皆主张严惩李奇。
见状,
蒙逸不敢久坐,随即站起:"启禀大王,李奇发兵必有缘由,定是瞅准了良机才先行一步,未及请示大王。”
"此事恐有隐情,请大王明察。”
"蒙大人此言欠妥。”
李斯见蒙逸为李奇辩护,顿时怒喝:"我大秦之所以强盛,在于法度严明。
李奇擅自用兵,既违秦法,又悖王命。
若此事可容忍,则何以约束百姓遵法?"
"此等逾矩之举,必须严惩……"
李斯抓住这个契机,决计不会轻易放手。”廷尉所言有误。”
“兵家之理,在战场之上,变数无穷。
李奇上将军此举,必是因魏国乃至其他诸侯国有异动,难道各国侵扰我大秦,甚至魏国挑衅我大秦,李奇上将军只能袖手旁观不成?”
韩非当即挺身而出,对李斯反驳道:“你这是强词夺理。”
李斯怒目瞪向韩非。
自韩非入朝以来,与他同为九卿之一,但凡李斯稍有举动,韩非定要出言相争,这让李斯既恼怒又无奈。”住口!”
高座上的嬴正冷眼扫过众人,喝止道。”大王息怒。”
群臣齐齐跪拜,噤若寒蝉。
然而下一刻,嬴正的话让李斯脸色骤变。”李奇兴兵,是寡人之意。”
嬴正直言。”什么?”
李斯震惊,难以置信。
他认为嬴正这是在袒护李奇。
满朝文武亦皆抬头看向嬴正。”李奇离咸阳返李时,寡人曾赐予他密诏,这密诏同样交予了王简。”
“攻魏之事,全权交付李奇,他若认为时机成熟,可命王简发兵。”
“此事,相邦、冯卿皆知情。”
嬴正语气平静。”确实如此。”
“此事乃我大秦秘事。”
“李奇离都之时,大王特别叮嘱过。”
“若非我和冯劫负责粮草调度,大王也不会告知此事。”
王绾与冯劫出列道。
二人话音落下,李斯欲扳倒李奇的计划瞬间破灭。
对此事,他竟一无所知。”臣不知内情,恳请大王恕罪。”
李斯慌忙跪拜。”廷尉执法,自当维护秦法尊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