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朝堂上,大臣们需解剑后方能上朝,而嬴正特许李奇可佩剑入朝,还能随意进出宫门,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纵观整个大秦朝廷,这样的殊荣前所未有。
无人能享此荣耀,李奇是第一人。
百官闻此恩赐,毫无意外。
就在危机之际,李奇殿外一箭化解,若非如此,大王恐已遇险。”大王英明。”
群臣齐声赞叹。”武安君自魏至咸阳几日?”
嬴正温和注视着李奇。
他对儿子尽量展现温情。”日夜兼程,三日而至。”
李奇如实答道。”三日横跨千里。”
嬴正亦感惊讶。”只为救大王。”
“武安君昼夜兼程,方能在三日内返都。”
“武安君对大王之忠诚,天地可证。”
“我秦国有武安君,实为幸事。”
文武官员也为这三日之速惊叹,纷纷称赞。”武安君。”
“你,用心良苦。”
嬴正目光柔情。
群臣见状,无人再言。
点滴之恩尚需厚报,更何况救命之恩。
每位大臣都知,武安君本就权势滔天,如今更是稳固无比,除非叛国,否则无人能撼其位。”臣启奏大王。”
“臣有罪。”
“恳请大王责罚。”
此时,王绾出列,惭愧一拜。
众臣目光齐聚。”老臣无能,未能察觉燕国竟如此大胆,行刺之举差点伤及大王,此罪,老臣万死难辞,望大王降罪。”
王绾惭愧说道。”臣有罪。”
“未能护大王周全,未察刺客之行,请降罪。”
众臣相继跪拜,惶恐不安。”燕国行刺。”
“纵是我也难以置信。”
“相邦无罪。”
“刺杀之事就此作罢。”
“但……”
嬴正目光扫过满地鲜血,怒火涌上心头:“燕国所为,绝不能轻饶。”
“燕国谋害寡人,其罪滔天。”
“将两名刺客押赴刑场,斩首示众,将此事昭告天下。”
“燕国行刺之举险些成功,此仇深重,秦国定当发兵讨伐。”
“蒙逸听令,为寡人起草战书,让燕国做好准备。”
“同时,拟写国书送往齐、楚两国。”
“燕国妄图刺杀寡人,差点致寡人丧命,此仇不共戴天,我大秦必将对燕国开战。
若齐、楚胆敢干预或助燕,必与之拼至最后一刻。”
嬴正冷声发出指令。”大王英明。”
群臣齐声应和。”好了。”
“寡人倦了。”
“若无急事,便退朝吧。”
“武安君随寡人前往章台宫,有要事相商。”
嬴正摆摆手,缓步走向后殿。
毕竟。
即便嬴正再强,也不过是凡人。
此次刺杀让他险些丧命,那种濒死的体验让他身心俱疲。”臣等告退。”
大臣们躬身退出,目光追随着嬴正。
李奇依旧端坐于血迹斑斑的座椅上,引得众人敬畏不已。”武安君。”
“你此次立下大功。”
“恭喜。”
“若非武安君及时出手,大王今日恐已遭难。”
“有武安君在,是我大秦之幸。”
大臣们纷纷围拢过来,言语间尽显阿谀之意。
武安君星夜兼程三日归返,此刻已是疲惫至极,加之大王传召,不便打扰,诸位大人请暂且退下。
王绾出来说话,打断了群臣围绕李奇献媚攀附的场面。
听闻此言,众臣也不敢多言,纷纷散去。
李斯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满是愤懑。
他知道,李奇已在秦王心中确立了首席重臣的地位,无人能及。
他对此亦心生向往,只可惜当初因韩非之事执意与李奇对抗,导致翁婿情分破裂。
如今虽身为廷尉,执掌律法,却常遭同僚嘲笑,只因他的女儿嫁给了武安君,却最终被他亲手疏离。
章台宫外,李奇策马而来,面容略显倦意。
纵然血虎神骏,日行千里亦非常人所能承受。
刚下马,数百禁卫军已自发列队迎接,齐声致敬,言语间尽是钦佩。”免礼。”
李奇微笑回应,态度与对朝臣截然不同。
面对那些巴结之人,他始终保持距离,以免卷入派系纷争。
而对这些忠勇将士,则视作袍泽兄弟。”多谢武安君。”
将士们神情崇敬,目光热烈。
虽时日未久,但李奇一箭制敌、化解刺杀之事早已传遍宫中。
王宫中盛传,武安君乘飞虎降临,一箭惊雷,除奸弭祸,护驾有功。
此壮举令众人皆心生敬畏。”武安君。”
“大王正在宫内等候,您可径直入内。”
李高毕恭毕敬地说道。
即便以李高在秦始皇身边的权势,面对如今地位超然的李奇,他也丝毫不敢懈怠。
在秦始皇眼里,李高不过是个轻易就能掌控的蝼蚁。
然而,若要对付李奇,则需顾忌大秦百万雄师与天下百姓的态度。
李奇的威名无人能及,朝堂之上无人能与其相比。”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