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菜一桶一桶摆在桌案上,哪怕还没到饭点,那几个行商和两个过路行人还是迫不及待一人买了一份。
他们大多选的两荤一素,大伯娘收完钱,三兄弟就分工明确一个打饭一个打菜一个打汤,干得不亦乐乎。
周梓桃看到每个碗里三样菜混在一起,不由得皱了一下眉,三种菜味道各不相同,混在一起会串味,影响菜的味道。
这样可不行,她有些怀念前世学校食堂里的不锈钢餐盘。
餐盘里分几个格子装菜,不用担心餐盘里的菜互相混合串味。
要是有这样的餐盘就好了,可惜古代没有不锈钢。
等等,也不是不能做,可以用木头代替,做成格状餐盘。
不过木头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受潮发霉,不仅需要在外面刷一层无毒清漆或木蜡油,还需要定时更换。
听奶说乔木匠擅长做精巧的木工活,既然可能要与乔家结亲,不如找乔木匠做这个活,等回去了她去乔家问问。
吃饭客人并没有因为菜混合在一起嫌弃味道不好,相反个个吃的津津有味。
几乎菜都吃完了,相反主食有的胃口小还剩一些。
那个剩了小半碗饭的客人不好意思解释:“我平时胃口也不算小,今日还是吃的最多一日,足要你们给盛的主食太多,我实在吃不完。”
“没事,我们定的份量是按照那些苦力饭量来的,他们干活重吃的多一些,下次你们来我少打一些饭多给你们一些菜,主食吃不饱可以添。”
周梓桃理解,这些人布料要么是锦缎要么是棉布,一看就不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他们早上应该才吃过早饭不久,能基本吃完已经算不错的。
大伯娘把剩饭倒进一个专门装剩菜剩饭的桶里,这些剩饭可以带回去喂鸡也不算浪费。
大家纷纷夸老板实在,还有人想单独买一些卤肉和炒菜带回船里给东家或亲朋好友尝尝。
周梓桃自然也想过这个情况,特意让三个哥哥从村里池塘里摘了许多荷叶回来,这些荷叶洗干净可以用来打包饭食,只需要用麻绳一捆就好了,不用多出本钱。
就是过了夏季荷叶凋零就需要买油纸来打包。
卤肉和炒菜都是半斤出售,卤肉贵一些需要十五文半斤,炒荤菜只需要十文,素菜只需要五文。
几人更喜欢卤肉,都说卤的野猪肉好吃,几乎每个人买了半斤或一斤。
不一会儿的功夫就进账了200多文,隔壁几个摊贩看得是羡慕不已,他们一天下来最多卖这些钱,而人家刚摆摊就能卖了这么多钱。
羡慕归羡慕,看这家人的用料,几乎都是肉菜,只怕也赚不了多少钱。
见这里一切就绪,只需要打饭收钱就可以,周梓桃觉得留奶奶、大伯娘和娘三个人暂时就够了。
便让父亲赶骡车又带着三个哥哥和烧火的薛小九赶往松香书院出摊,然后再让父亲赶回来帮忙。
赶到松香书院附近街道,发觉这里已有两家卖吃食的摊子在忙活了。
一家是卖羊肉板面的中年夫妻,他们正在熬骨头汤,味道应该不错,周梓桃离老远闻到羊肉汤香味。
一家是卖猪肉水饺的胖大娘和她胖闺女,大娘擀面皮,闺女包饺子,已经包了几十个了。
周梓桃他们也选了一个比较阴凉的地方摆摊。
这次周梓桃没有爆炒腰花,她怕这些书生不愿意吃猪内脏,毕竟腰子也属于猪下水。
把爆炒腰花换成了红烧肉,酱烧排骨换成了酸甜口的糖醋排骨,又做了两个时令蔬菜。
当红烧肉出锅时,霸道的香味瞬间飘出去很远。
书院里丁卯班后排有个昏昏欲睡的学子闻到鼻尖似有若无的肉香,瞬间精神一振并喃喃自语:“闻着味道不像是羊肉板面和猪肉水饺的味道,难道书院饭堂里做好吃的了?”
“不可能,”很快他又自我否定,“饭堂老孙头炖的肉也没好吃哪去,怎么可能有这么香的味道飘过来,说不定外面有新摊子了,真想快点下学去看看。”
这股肉香不止他一个人闻到,已有好多学子心思飘到了外面。
别说这些年纪不大的学子了,一些夫子闻到味道也勾起了体内的馋虫。
在乙丑班的宋启明离周梓桃摆摊的地方只有一墙之隔,他闻到的肉香更为浓郁。
对别人来说,这股味道是享受,对他来说就是折磨。
他不由得揉了揉开始咕咕叫的肚子,他早上没有吃早饭。
本以为习惯了不吃早饭,谁让他家是普通农户,供他在松香书院读书已经掏空了家底,再多父母也无能为力。
所以他能省则省,一日也只吃午食和晚食两餐,且两餐也只敢点饭堂里最便宜的素食吃。
就这已经比家里啃黑面馒头喝野菜粥的的兄弟姐妹们强多了,起码书院饭堂用的都是精米白面。
他本该感恩和满足的,可是看到那些家境良好的同窗不仅可以一日食三餐,还能在吃够饭堂里的饭时去外面吃羊肉板面或猪肉水饺解解馋,他心里深处还是隐隐有些羡慕和嫉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