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份关于漕运推广在江南遭遇“软钉子”的奏章被拿起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李承宗。这份奏章是李明从苏州八百里加急送来的,详细列举了阳奉阴违、技术刁难、舆论抹黑、漕帮抵制等种种困境。
李承宗面色凝重,沉吟片刻,缓缓开口:
“江南困局,非一日之寒。漕帮盘踞,利益交织,非强力可速破。臣以为,当以‘分化瓦解,刚柔并济’为要。
其一,陛下可下明旨,申饬地方官员推诿塞责、阳奉阴违之行径,重申新法国策之严肃!吏部需将新法推行成效纳入地方官考成,优者擢升,劣者严惩!
其二,对江南水网之特殊水情,漕务衙门需因地制宜,灵活调整部分规程,如船只规制、转运节点等,可吸纳本地河工船匠之议。其三,对抵制最力之豪商巨贾…”
李承宗眼中寒光一闪,“当查!查其有无不法,查其背后有无倚仗!户部、刑部、甚至…皇城司,皆可介入!其四,对漕帮,宜分化。
扶持愿合作之中小把头,打击首恶顽固者,断其爪牙!李明在苏州,已有所动作,朝廷当予以坚决支持!”
他的建议,既有雷霆手段的威慑,又有灵活变通的策略,更有深入追查的决心,条理清晰,切中要害。陈文瑞听着,疲惫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提笔在票拟纸上写下意见。
首次阁议结束,积压的紧要政务已处理大半。
阁臣们鱼贯而出,值房内只剩下陈文瑞和整理文书的书吏。
陈阁老靠在椅背上,闭目喘息,脸色灰败,刚才强撑的精神气仿佛瞬间被抽空。
他剧烈地咳嗽起来,再次掏出手帕,上面赫然是一抹惊心动魄的暗红!书吏吓得脸色煞白,欲上前搀扶。
“无…无妨…”陈文瑞喘息着,紧紧攥住手帕,目光投向墙上那巨大的《大明舆图》,眼神中充满了无尽的忧虑与不舍。
这新生的内阁,这刚刚起航的改革大业…他还能支撑多久?这千斤重担,又将落在谁的肩上?
喜欢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