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八路军根据地。
高山叠嶂,山沟纵横,山道蜿蜒曲折。
这数不清的山道,沿途有着众多关键节点,有些险要之处,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实在恰如其分。
虽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种夸张表述,但那些少量部队就能发挥极大作用的地方,无疑都是关键节点。
然而,这些节点的军事价值并非一概而论,有的举足轻重,有的却不值一提,甚至毫无军事价值。
这就好比脱离鬼子的行军规模去预测他们的行军路线一样荒谬,抛开关键节点的分布疏密来探讨某个节点的军事价值,完全没有意义。
想象一下,若在方圆百里的广阔地域内,仅有一个关键节点,那这个节点的军事价值必然极高。
就拿赵家峪、杀狼口、刘家沟来说,它们连成一线,宛如在上百公里长的“城墙”上,镶嵌着三座至关重要的“城门” ,这样的战略要地,自然成为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
反之,要是在不大的区域里,密密麻麻分布着十几个,甚至几十上百个关键节点,那这些节点几乎就丧失了军事价值,这样的地形,通常被形象地称为“筛子”,几乎没有占领和抢夺的必要。
在杀狼口、赵家峪、刘家沟一线的东面,分别有着小小的“盆地”,不过是极为袖珍的小盆地。
杀狼口和刘家沟东面的“盆地”狭小局促,鬼子若要在此进攻,最多也只能部署一个大队的兵力。
但赵家峪东面的“盆地”却相对宽阔不少,展开一个联队的兵力都绰绰有余。
为了方便指挥调度,小七将这个“盆地”命名为“赵家坳”。
赵家坳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其西面仅有一个关键节点,也就是赵家峪的峪口,而东南北三个方向,皆是如同筛子般的地形。
从赵家坳向东,穿过山口,便能抵达一个较大的“盆地”。
这个盆地,不需要小七命名,当地百姓叫它——大陈家坳。
在大陈家坳的中心位置,坐落着一个大型村庄,名为大陈村;在坳的南部靠近边缘之处,还有一个小村庄,叫做小王庄。
一旦独立团作战坚决,且能坚守足够长的时间,大陈村以及大陈家坳大概率会成为鬼子的后勤基地、总指挥部、物资中转枢纽、大炮阵地以及战地医院的设立之处。
而这一切,恰恰都在小七的精心算计之中,这里就是小七为鬼子精心准备的一份“大礼”,只等鬼子自投罗网,踏入这个注定让他们有来无回的“陷阱”。
……
就在旅长离开独立团的当天夜里,小鬼子的前出侦查部队,与段鹏所率的侦查连狭路相逢,一场无声的较量瞬间拉开帷幕,双方迅速进入“短兵相接”的紧张对峙状态。
不多时,侦察兵快马加鞭传回来紧急消息,据情报显示,大约一个大队兵力的日军,预计明天中午便能抵达大陈村。
经过仔细甄别,这支日军番号应该是日军第36师团第一旅团第一联队的第一大队,他们长期接受严苛的军事训练,配备精良武器,在以往作战中表现出强悍的战斗力,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得知消息后,李云龙与小七迅速碰头,展开了简短却高效的商议。
一番思索后,李云龙和小七果断下达作战指令:
命王喜奎带领神枪队的100名精锐战士,趁着夜色的掩护连夜出发。他们的任务是在日军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利用复杂地形,务必迟滞小鬼子半天的时间,让小鬼子的这个大队,在明天黄昏时分才抵达大陈村。
段鹏则继续带领侦察连与小鬼子周旋,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接触状态,尽可能的遮蔽战场。
魏大勇带领150人的短枪手,以及王根生带领60人的投弹兵,趁着夜色,悄无声息地秘密潜伏在大陈村下面错综复杂的地道里面,只等地雷爆炸的轰鸣声响起,就立即杀出!
张大彪带领一营一连、二连、三连,趁着夜色掩护,悄悄潜伏在小王庄。等待明天夜里,通过小王庄提前挖掘好的逃生地道,秘密运动到大陈村的侧后。
而李云龙和小七则带领一营剩下的七个连,以及近卫连、炮兵连第三到第八排,秘密运动到大陈村的正面。
李云龙和小七打算给他来个中心开花,四面合围!
……
冲在最前面的这个小鬼子大队,果真是日军第36师团第一旅团第一联队的第一大队,其大队长乃是佐藤正雄。
这个大队下辖四个训练有素的步兵中队,一个配备多挺重机枪、火力凶猛的重机枪中队,还有一个拥有数门山炮、具备强大火力支援能力的山炮中队,另外还附属工兵、骑兵以及辎重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多达1300余人,是一支装备精良、作战能力不容小觑的队伍。
常言有道,一支部队的风格往往与它的最高指挥官的性格极为相似。
就拿咱独立团的李云龙大团长来说,他性格豪爽,最喜欢的就是“吃肉”,独立团的战士们受其影响,打起仗来士气高涨,见了鬼子就像饿狼见了猎物般嗷嗷直叫;李云龙为人狡黠,心思活络,独立团的兵也各个机灵聪慧,没一个是头脑简单的愣头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