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包裹普及到第三个月头上,递才议会收到了第一份正经的投诉。
超域文明的时间管理员“恒”通过量子通讯传过来一份全息文件,蓝色的数据流在空气中凝出精确到小数点后十二位的时间戳:“星网派送的第七十三批共生包裹,比约定时间迟了0.00000000015秒。这不是误差,是对时间法则的轻慢。”
议会大厅里一下子静得尴尬。
李维带着技术团队翻来覆去检查航线数据,最后才弄明白,误差出在星线共情枝丫的“情感减速”上——包裹打泽塔星系过的时候,枝丫察觉到收件人那股子急切劲儿,自说自话调整了流速,想让情感共鸣更实在些。
“按我们的理解,这算是人性化调整。”林野试着解释,话没说完就被恒打断:“在超域,0.1秒的误差都可能让整个时间节点偏掉。”
差不多同一时候,无连接之墟的“静默者”把三个共生包裹原封不动退了回来。
包裹上贴着块黑曜石卡片,上面就一道凹痕刻的字:“过度交流污染静默场域”。
文化学者陈老一眼就认出,这是无连接之墟正经的抗议——他们觉得包裹里塞的七份问候卡、五段语音祝福,还有三个互动全息投影,全都是“精神侵扰”。
陆川牵头组建的“文明习性调和小组”没费多少功夫就发现,这些冲突根子上是感知方式差得太远。
在超域的首都“永恒之城”,时间是看得见的“晶体流”,居民靠摸不同的晶体感受时刻,误差要是超过普朗克时间,能让所有人都坐立不安。
而无连接之墟的居民进化出了“静默感知”,多余的信息在他们看来,都是在侵犯精神边界。
“他们不是不乐意交流,是受不了‘噪音’。”陈老在调研日志里这么写。
他记下了无连接之墟不少特别的习惯:见面时安安静静对视,那是最高的礼节;做交易用的契约,字少得不能再少;就连房子都没半点装饰性的纹路——用他们的话说,“一切多余的东西都是对存在的不尊重”。
跟“静默者”沟通是最费劲儿的。
这些裹着灰色织物的使者,连说话都不愿意。
直到林野想起第三百三十九章里用过的“手写问候卡”,试着用最简的线条画了张星网的物流理念图——就画着共情枝丫缠着时间晶体,没想到静默者居然第一次露出了认可的手势。
编手册的时候,团队琢磨出个“习性光谱”分类法:
时间感知这轴上,超域是绝对精确,星网这边是弹性适应;
交流密度那轴,无连接之墟讲究静默极简,水晶族却偏爱情感丰富到有点冗余;
形式偏好上,机械族认数据,落叶文明则看重象征意义。
为了既准确又简洁,李维搞出个“动态手册”系统——基础版就三页,把最关键的习性红线标得明明白白,比如超域能接受的时间误差底线、无连接之墟能容忍的信息密度上限;扩展版则通过量子链接,能调出详细的文明背景介绍。
“就像给包裹配了本‘文化护照’。”陆川这么形容。
无连接之墟那部分的内容,写得最费心血。
团队最后想出用“静默编码”: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代表不同注意事项——蓝色三角形是“得悄悄派送”,金色圆形是“可以带一份情感载体”。
陈老看着定稿,叹气道:“真正的尊重,是用人家能接受的方式表示理解。”
编号“KX - 001”的测试包裹,同时往超域和无连接之墟送。
外面贴着动态手册的投影按钮,里面的内容各有不同:
超域版里,有精确到纳秒的派送时间表,还附了张星线情感减速的原理说明图;
无连接之墟版则印着蓝色三角形的静默标识,只写了三行字:“物品:医疗晶体;来源:星网;温度:常温”。
林野当派送员,把这历史性的时刻都记了下来:
在超域,恒看到手册里写的“误差补偿机制”——共情枝丫会自动记下情感价值,折算成时间——之后,第一次松口,允许有0.5秒的“情感弹性区间”;
在无连接之墟,静默者用指尖轻轻碰了碰手册上的金色圆形,收下了包裹里附带的一片红叶——那是落叶文明的“静默祝福”,不用文字解释也能懂。
最让人心里暖和的反馈来自泽塔星系。
包裹送到的时候,全息投影自动放了段超域儿童用时间晶体做的“慢动作祝福”——他们特意把0.1秒的问候拉长到3秒,就为了让感知慢些的泽塔居民能看清楚。
手册用了半年,跨界包裹的投诉率降了92%。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不同文明还主动学起了别家的习性:超域做出了“情感时间晶体”,能把重要的时刻拉长得更明显;无连接之墟创了“静默诗歌”,用晶体的振动频率传情达意;星网也引入了“时间精度分级”,送医疗物资就按超域的标准来,送节日包裹就保留点弹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