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时,天边最后一抹晚霞正缓缓褪去,城市灯火初上。顾清欢站在航站楼外,深吸了一口异国的空气,微凉,却带着一丝熟悉的设计气息。
傅斯年站在她身后,手里拎着行李箱,目光落在她微微发红的指尖,“冷不冷?”
“还好。”她回头笑了笑,“只是有点紧张。”
“你该紧张的是明天的布展进度。”他语气轻快了些,“听说展馆那边已经准备好了。”
“那就好。”她点点头,眼神坚定,“我得确保每一件模型都摆放到位。”
他们坐进车里,车子驶入市区时,街道两旁的建筑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有层次感。顾清欢望着窗外,忽然开口:“你说,如果当年我没有离开,我们会不会也在这里一起工作?”
傅斯年顿了顿,声音低沉:“你现在不是回来了吗?”
她笑了,眼底泛起柔软的光,“是啊,回来了。”
第二天一早,顾清欢便投入到布展工作中。展馆负责人是个严谨的老设计师,对细节要求极高。起初他对顾清欢的作品持保留态度,言语间带着几分试探和质疑。
“你们的设计理念很新颖,但是否适合本地气候?”老设计师翻着手中的图纸,眉头紧锁。
“我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风向、日照角度以及湿度变化。”顾清欢将资料递过去,“这是模拟测试的数据,您可以参考。”
老设计师接过资料,神情稍缓,却没有立刻表态。
午饭时间,顾清欢走出展馆,站在阳光下揉了揉酸痛的肩膀。她刚拿出手机想给团队发条消息,就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谈得怎么样?”傅斯年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杯热咖啡。
“还行吧。”她接过咖啡,抿了一口,“对方还在犹豫。”
“别急。”他看了眼展馆方向,“他们会看到你的实力。”
她抬头看他,“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一直都知道。”他语气笃定,“而且,我已经让人重新评估过他们的展览空间安排,会更适合你的作品呈现。”
她怔住,“你什么时候……”
“昨天晚上。”他轻描淡写地笑了笑,“我知道你不喜欢被干预,但我只是做了点技术上的调整。”
她心里涌上一股暖意,却故意板起脸,“下次这种事,能不能先问我一声?”
“好。”他点头,眼里藏着笑意,“不过,效果不错的话,你就当我没插手。”
果然,下午再次与老设计师沟通时,对方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他指着一张新的平面图,“这个布局改动,是你做的?”
“是我这边的技术顾问协助调整的。”顾清欢没有说破。
老设计师点点头,“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看来我对你们的了解还不够。”
“谢谢您的认可。”她微笑回应。
那天傍晚,布展工作接近尾声。顾清欢站在展厅中央,看着自己亲手设计的作品静静地陈列在那里,仿佛每一根线条都在讲述一个故事。
傅斯年走进来,站在她身旁,“感觉如何?”
“像是一场梦。”她轻声说,“以前总觉得,只有靠自己才能走得更远。但现在发现,有人默默支持的感觉,也很踏实。”
他看了她一眼,嘴角微扬,“我不是一直在你身边吗?”
她侧头看他,眼里闪过一丝温柔,“你变了。”
“变得更好了?”他挑眉。
“变得……更懂我了。”她笑出声。
夜晚,两人回到酒店。顾清欢洗完澡出来,看见傅斯年正在整理她的演讲稿。
“你连这个都要管?”她忍不住笑。
“我只是想确认有没有错别字。”他抬眸看她,“毕竟,明天可是你的重要时刻。”
她走过去,轻轻从背后抱住他,“谢谢你。”
他停下手中的动作,反手握住她的手,“你值得所有最好的。”
第二天上午,展览正式开幕。顾清欢站在讲台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评论家和媒体镜头,神态自若。
“大家好,我是顾清欢。”她声音清亮,“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如何用设计,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台下响起掌声。
她继续讲解,“这些建筑不仅承载了功能需求,更融入了文化符号与情感表达。它们不是冰冷的结构,而是有温度的记忆载体。”
她一边说,一边展示设计理念背后的灵感来源:童年庭院的光影、母亲织毛衣时的图案、还有……她和傅斯年小时候一起画下的第一张房子草图。
观众席中有人低声惊叹,也有人露出欣赏的神色。
演讲结束时,掌声雷动。一位欧洲建筑协会的评委走上前来,主动与她握手,“顾小姐,你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东方美学的新可能。”
她笑着回应,“谢谢您的认可。”
当天下午,几位国际知名设计事务所的人找到她,表达了合作意向。她一一礼貌回应,内心却异常平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