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恐惧和自保心理的驱使下,这位大将军决定昧着良心,夸大其词地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那些潜逃的契丹人部落。他编造了一个荒诞不经的谎言,声称这些契丹人部落已经背叛了自己的国家,投靠了西夏国的大军。而且,他们还与西夏国的军队里应外合,以超过自己三倍的兵力对他的大军发动了突袭,才导致了这场惨败。
这位大将军为了让这个谎言更加可信,还特意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些细节,比如契丹人部落如何与西夏国军队勾结、如何设下陷阱等等。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而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了那些潜逃的契丹人部落身上。
契丹军大元帅听着打了败仗的将军,那歪曲事实却又说得井井有条的理由,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他眉头紧皱,沉思良久,权衡着各种利弊。
一方面,这位将军虽然战败,但他所陈述的理由似乎也有几分道理。如果过于严厉地惩罚他,可能会让其他将领感到心寒,认为元帅不近人情,从而影响到整个军队的士气和团结。
另一方面,如此严重的败仗,若不给予适当的处罚,又如何能彰显军法的威严呢?如果对败将宽容,将来恐怕难以服众,也会让其他将领对军纪产生轻视之心。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元帅最终做出了决定。他决定给这位战败将军一个相对较轻的处罚——仗着三十军棍,同时让他戴罪立功,以观后效。
这样的处罚既体现了军法的严肃性,又给了将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不至于让其他将领对元帅的决策产生过多的不满。毕竟,现在正是用人之际,需要保持军队的稳定和团结。
在此之前,契丹人的庞大军队如汹涌的洪流一般侵入了西夏国的领土。他们此番行动的主要目的,乃是打着收编那些潜逃至西夏国境内,危害西夏国安定的契丹人部落为借口。这实际上是契丹人部族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并非国家层面的对抗。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潜逃的契丹人部落不仅没有被收编,反而投靠了西夏国,并与西夏国的大军紧密合作,共同策划并实施了一场针对前来收编的契丹人精锐大军的毁灭性打击。这无疑是一场不死不休的国仇家恨!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契丹大元帅果断决策,迅速派出了军中最为精锐的“斥候”部队。这些“斥候”们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使命——前出一百里,深入敌后,刺探敌方军情。
经过长时间的艰难探索和情报搜集,“斥候”们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不辞辛劳,四处打听,最终找到了那位战败将军口中所说的“契丹部落”营地。然而,当他们抵达营地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里的营地已经人去营空,竟然空无一人!
原本应该热闹喧嚣的营地此刻变得异常冷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营帐矗立在中央,显得格外突兀。营帐周围一片死寂,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笼罩着,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营地看起来平静无波,但“斥候”们敏锐地察觉到其中暗藏的杀机。他们小心翼翼地靠近营帐,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这座营帐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它位于一处山谷之中,周围山势险峻,易守难攻。而且,山谷四周的地形错综复杂,有许多可供埋伏和突袭的地方,非常适合作为阻击西夏国大军的战略要地。
大元帅在收到“斥候”们的报告后,立刻与各位将领展开紧急会议。经过深入分析和激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这座神秘的营地是一个绝佳的阻击地点。这里不仅可以有效地阻挡西夏国大军的前进,还能给他们来个出其不意的打击,一雪前耻。
于是,大元帅果断下令,全军迅速前进,“前锋营”以最快速度到达目的地,进驻这座营地。当前锋营以最快速度占领经营地之时,也被眼前的营地震惊不已,外面看着的一顶顶的帐篷之内,却是一座座防卫“堡垒”,弓箭手和长枪手可以利用堡垒对进入营地的人,进行射杀和击杀。
只需要再布置一些防御工事,比如深挖壕沟、加高堡垒墙、设置拒马、建造箭塔等等,就能够让我们的防线变得更加坚固,让敌人难以突破。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士兵的站位和巡逻路线,确保每个角落都能被及时发现和应对。此外,还需要准备足够的箭矢、投石等武器,以及充足的粮草和水源,以应对可能的长期围困。只有这样,契丹大军才能随时准备好,以最佳状态迎接西夏国大军的到来,给气势汹汹而来的西夏国大军致命一击,一雪前耻!
经过燕青巧妙地扮演双方身份,他以一种惊人的方式给契丹大军和西夏国大军的“前锋营”带来了致命一击。这一击不仅令双方遭受重创,更在他们之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
燕青深知如何利用双方的心理弱点,他巧妙地挑拨离间,使得契丹大军和西夏国大军的愤怒情绪如熊熊烈火般燃烧起来。双方都对彼此充满了敌意,恨不得立刻将对方置于死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