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字章节,一镜到底。)
原阳县衙,现在是汉献帝刘协的临时行宫。
二堂内,刘协、刘备、曹昂三人,听到袁绍的讲述,“邺城在今日清晨,被护民军用水师通过漳河,炸开北城门攻占!”
此时的袁绍,真应了那句“色厉而胆薄”,手握将近80万大军的主帅,竟然六神无主,瘫坐于地。
刘备、曹昂稍微震惊一下,就冷静下来再思考对策。
倒是16岁的少年天子刘协,却表现出了一丝处变不惊的风度,询问道:“车骑将军(刘协封刘备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卫将军(刘协封曹昂为大司马、卫将军),
此时,我等该如何应对?”
刘协自动忽略了六神无主的大司马、大将军袁绍。
曹昂起身回答:“陛下,前时,臣已经提醒大将军,要小心杨平侧翼迂回攻击我方后部的提醒。
我军做的准备就是:让一万多河北骑兵,游弋在黄河、济水之间作为警戒,却未曾想到敌军通过水路,走漳河攻击邺城。
80万大军,若得知邺城被攻占,我军后路被切断,瞬间便会不战自溃!
即便我等能稳定局势,然80万大军、20多万匹战马,人吃马嚼,现有的粮草,最多支撑一个月。
粮尽之时,仍免不了崩溃之途!”
曹昂说的,已经是最理想状态下的稳固方式了。
毕竟,这所谓的80万大军是什么成色,在场的四人一清二楚——
大都是各家地主豪强,短时间内集结起的士兵,虽然曹昂带来了板甲、竹甲的生产方式,共计装备了将近40万副板甲,战斗力可以说是远超东汉最鼎盛时期的军力。
但指挥协调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特别是虽然有了18万骑兵,战斗力可以说是达到了有汉以来的最强实力,但这些胡人骑兵是什么德行,几人也是一清二楚——
纸面实力强的让人发指,但实际上的战斗力能有1/3就不错了。
最关键的是,现在和杨平的30多万精锐大军隔着数十里对峙,自己的后路却被抄了!
断了粮道,兵力越多,最终的结果会败的越快、越惨!
曹昂说完,失魂落魄的袁绍当即表示:“我们即刻率军北返,夺回邺城,再做计较。”
刘备惊呼道:“大将军不可!既然我等已经得知邺城失守的消息,想那杨平定然也知他偷袭邺城得手了。
如此,我军退兵,杨平只需率大军跟随我军身后,再派细作传播邺城丢失的消息。
此地距邺城将近400里,80万大军要想返回邺城,至少需要7天时间。
在此期间,军士们一旦得知后路被断,便是兵败如山倒,毫无挽回之机!”
袁绍失魂落魄地说道:“如何奈之?如何奈之呀?”
这时,年轻的汉献帝起身,决断道:“为今之计,只有在邺城丢失的消息未曾扩散之前,
集结所有兵力,与西侧贼人杨平主力进行决战。
若能击败杨平,则我军就能安然返回邺城,尚有喘息之机。
若是失败,则一了百了!”
刘协这是准备孤注一掷——毕竟,如果集结大军与杨平进行决战,战场上,即便杨平宣布自己攻占邺城,他们还可以告诉士兵:这是敌人乱我军心之策。
刘协的决断无疑是最正确的,曹昂、刘备也是这么想的。
而失魂落魄的袁绍略作思考,便也知道这是目前他们唯一的生机。
要不然80万大军北撤,杨平在背后追击,瞬间就是全军覆没的境地!
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袁绍问道:“如何保证杨平会率大军与我军决战?
毕竟,此时他只需要坚守营寨,我军若攻击不顺,他耗,就能把我们耗死在这里。”
四人沉默一会儿。曹昂坚定地说道:“陛下、大将军、车骑将军,稍后请你们整顿兵马,向西突进30里列阵。
我到杨平营地,向杨平下战书——我们明日午后与其进行决战。
我猜测,杨平早就想与我军决战了。”
曹昂所说的,刘协、刘备相信——因为曹昂此前已经给他们分析过,杨平之所以陈兵河北,不急于与河北兵马决战,其目的就是想一战结束乱世。
而当时河北兵力占优,袁绍、刘备等人决定先耗一耗杨平的锐气,对峙一个月,
等到10月底黄河水量降到最低之时,派出骑兵从千里防线越过黄河,打乱杨平的后方,甚至截断杨平的粮道,最终将杨平所部围歼在黄河以北。
但现在看来,杨平却比他们更早一步下了先手,断了河北兵马的后路。 !
几人同意了明日决战的策略,便开始传令各部做好准备。
曹昂则带着百余名亲卫骑兵,连夜向西而去。
70多里路,骑兵快马狂奔,不过2个时辰。
半夜时分,杨平在武陟县外的中军大帐见到了曹昂。
和3个月前放回去时神采奕奕的曹昂不同,此时的曹昂面色憔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