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场庆祝,梁山士气高涨,人人对徐悟锋敬佩不已。
然而,徐悟锋并未因此懈怠,他命令朱贵搜集情报,并停止以往的非法活动。
当何涛抵达郓城县时,他迅速得知消息。
聚义厅内,徐悟锋居于首位,史文恭、阮氏三雄、杜迁、宋万分列两侧。
朱贵汇报称:“哥哥,何涛到郓城县后,招集县兵,在石碣村扎营,并在当地招募乡勇,如今已有五百余人。”他又补充说:“此外,济州城派出了两营厢军,由团练使黄安率领,不久也将到达石碣村。
一旦这两支部队会合,便会向我们梁山发起进攻。”
听罢朱贵的话,史文恭、杜迁、宋万神色严肃,而阮氏三兄弟却满脸轻蔑。
徐悟锋听后微微一笑,说道:“两营厢军至少七八百人,加上何涛的人马,这便是千人以上的队伍,看来他们对我们梁山颇为重视啊。”他继续解释道:“宋朝一营满编为五百人,但在徽宗时期,军队普遍存在虚报现象,一营能有七八成已属难得。
更何况,厢军名义上是地方常备军,实际上只是各州府的杂役兵,大多负责修路筑城等事务,平时并不操练,也鲜少承担战斗任务。”
众人见徐悟锋神情自若,先前的紧张感随之缓解。
这时,阮小七喊道:“千人又如何?若是胆敢来犯梁山水泊,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对灭一双。
我倒要看看,这些官军究竟有多少颗头颅!”
阮小五随声附和道:“哥哥,咱们不如让弟兄们埋伏在芦苇荡中,若官军胆敢闯入,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徐悟锋却轻笑一声,说道:“若只顾躲避于梁山,坐等官兵来犯,岂非示弱?这并非我徐悟锋的风格。
趁黄安军未至,不如给何涛等人些教训。”
众人闻言精神一振,阮小七急切问道:“哥哥有何妙策?但请吩咐,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
徐悟锋笑意盈盈,开口道:“我的计划如下……”
十三章
济水,古称四渎之一,至后世已消失不见。
然北宋末年,济水依旧是一条江宽逾里的大河,自东贯穿郓州、齐州、淄州、青州等地,最终注入渤海。
因水运便利,济水西岸形成了一座小镇——梁山镇。
其临近梁山泊,因此得名。
往来商客途经此处,常会稍作停留,享受美食美酒,补给后再启程。
若夜深不便赶路,则选择留宿一晚。
小小梁山镇竟因此繁华兴盛。
话说石碣村内,何涛与朱仝率两百士兵及三百余乡勇驻扎在石碣湖畔,一边征用渔舟,一边等待黄安部的到来。
然而此时,梁山镇传来惊人消息:一群梁山匪徒突袭梁山镇,洗劫无数财物,并分队四处劫掠附近富户。
报信之人正是侥幸逃脱的村民,何涛与朱仝听闻皆大惊失色。
何涛勃然大怒:“一群乌合之众,州府大军已至,他们不仅不避战,反而肆意抢掠,分明是藐视我等。”
“朱都头,你在此固守营寨,我去解决那伙贼寇,否则知州大人怪罪下来,我二人脸上无光。”
何涛勃然大怒,向朱仝简短下令后,立即率领两百士兵,外加一百名强壮乡勇,人人持刀带枪,气势汹汹地奔向梁山镇。
若那些梁山贼人藏在水泊之中,即便给何涛一百个胆量,他也绝不敢踏入一步。
然而,这些匪徒竟胆大包天,主动自水泊出击,不仅攻陷了梁山镇,还四散进攻周边村落,这让何涛如何能容忍?
顷刻间,怒火冲上脑门,何涛发誓要在黄安到来之前,斩杀数十名贼寇,抢占头功。
这大宋的官兵,虽平日缺乏训练,战力微弱,但好歹装备齐整,在面对某些敌人时,心理上占据一定优势。
何涛手下的两百士卒,尽管装备无法媲美禁军,却也胜过普通匪徒。
这也给了他出兵的理由。
石碣村距梁山镇约三十里,何涛率三百兵马疾行,不久便接近梁山镇七八里处。
此时,前方出现一片松林,大路从中穿过。
何涛一行刚入林中,忽闻一声号角,随即箭矢如雨般射出,刹那间数十人中箭倒地,队伍中顿时响起凄厉呼喊。
“有埋伏!”
何涛大惊失色,还没来得及细想,急忙下令撤退,却已迟了。
“杀!”
一声咆哮划破林间,一员猛将纵马而出,手执朱缨丈二枪,出手便刺死两名士卒。
身后百余喽啰蜂拥而出,喊杀声震天,瞬间击溃大片官兵。
此人正是史文恭,他奉徐悟锋之命在此设伏,那报信之人也是徐悟锋有意放出的诱饵。
只见史文恭策马舞枪,那杆缨枪神妙莫测,无人可挡,周围官兵溃不成军,梁山喽啰紧随其后,刀矛齐下,将官兵逼得节节败退。
梁山喽啰的战力其实并不比这些士卒乡勇强太多,甚至装备上还有所不及,仅能打顺风仗而已。
奈何史文恭领头冲锋,他一马当先,如猛虎出洞般威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