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徐太公近日心情不佳,对徐悟锋也多有不满,不愿在此时触碰霉运。
安排完赏赐事宜后,徐悟锋深知赏罚并重的道理,但他决定将惩罚条例延至击退官兵之后,与军法一同公布。
徐悟锋随后提醒众人:“此战虽胜,仍需警惕。
济州厢军即将抵达,你们应尽快操练部下。”尽管梁山接连攻破西侯庄与梁山镇,更设伏击败何涛,局势看似乐观。
然而徐悟锋深知,梁山兵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仅能应付顺风仗,一旦遭遇强敌便难以为继。
眼下只能通过训练提升士气,至于长远规划,则需待击退济州厢军后再说。
---
石碣村中,何涛侥幸逃过一劫,早已心有余悸,只敢缩在营寨内,令朱仝加强巡逻以防梁山突袭。
消息传至石碣村民间,众人无不震惊,而当消息抵达郓城县时,知县时文彬更是惊愕不已。
时文彬心中暗骂何涛,还未正式交锋,竟已折损近两百人,且是被梁山贼寇伏击所致。
若此事传扬出去,岂不让外县笑话?
但时文彬不敢掉以轻心,立刻命令县尉召集两百乡勇,连夜赶往石碣村,以免何涛再出意外。
这支队伍里,东溪村保正晁盖也在其中。
起初他不愿趟这趟浑水,奈何刘县尉言辞强硬,他只得带领五十人同行。
保正乃宋朝基层官员,以十户为一保设保长,五十户为一大保设大保长,百户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及副保正。
这类“村官”虽无朝廷编制,却由地方富户担任,多取决于家产与声望。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推行保甲法,设立保正旨在平日训民、战时征召。
然而随着神宗驾崩及变法失败,如今保甲制度已徒有其表。
郓城县增援石碣村后,巡检何涛终于得以稍稍安心。
这两百乡勇驻扎在营寨后,晁盖立刻找到朱仝。
他们多年熟识,与宋江、雷横等人都属同一利益集团。
“没想到徐悟锋如此大胆,先破西侯庄,这次竟主动出击,设伏击溃了何巡检,实在令人震惊。”
营帐内,晁盖与朱仝相对而坐,正议论徐悟锋的事。
朱仝听罢,摇摇头道:“听说此次埋伏的是徐家教头史文恭,若非他骑的是劣马,何巡检恐怕早已丧命。”
晁盖轻笑一声,“我听说过此人,武艺非凡,今日看来传言属实。
梁山既然占了先机,士气定然高昂。
有水泊天险相助,即便黄安到来,怕也难有作为。”
朱仝点头附和,“千余厢军,怎能对付梁山?那些贼寇只需守住山头,黄安也只能望洋兴叹。
除非朝廷调派万余精锐禁军,否则难以彻底剿灭这股匪患。”
晁盖冷哼一声,“出动万余禁军?那得朝廷亲自下令。
济州的任知州,难道敢让朝廷知晓这里出了强寇?他那顶 ** 还能保住吗?”
晁盖对朝廷不满,皆因括田法害他损失上千亩良田。
得知徐悟锋杀掉括田特使,他非但未责怪,反而多次称快。
尽管家中资产充裕,还有私盐生意支撑,但他并未萌生上山落草之意。
此时局势尚未逼至绝境。
朱仝虽认同晁盖的观点,却担心谈论上官不妥,便巧妙转移了话题。
三天转瞬过去,济州团练使黄安终于率两营厢军抵达石碣村,加上土兵与乡勇,总算凑齐了一千人。
黄安抵达石碣村时,何涛、刘县尉及朱仝等人都前来拜见。
黄安表现得颇为客气,明白若想剿灭梁山,还需依赖这些地方势力的支持。
然而,当得知何涛遭遇伏击、损失近两百人马后,黄安勃然变色,当场严厉斥责了何涛。
何涛只能强颜欢笑,回道:“团练大人,目前我们尚有千五百兵力,船只也已准备妥当,不知何时对梁山发起进攻。”
黄安冷冷瞥了何涛一眼,说:“急什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带上一支队伍,随我去水泊边探查一番。”
“遵命!”何涛与刘县尉应声而出,各自挑选五十名士兵,簇拥着黄安前往水泊方向。
营寨靠近石碣湖,而石碣湖又与梁山泊相连。
黄安一行人仅耗时一刻钟便到达梁山泊边缘。
黄安骑着一匹黄骠马,遥望水泊深处,隐约可见梁山轮廓,四周则是一片无垠的芦苇荡。
内心不由泛起波澜。
“此乃险地,难怪那些匪徒敢于据守。
我军仅有千五百人,怎敢贸然深入这水泊之中?”
黄安暗自思索,虽非良将,但也知此地地形险要,敌众我寡,贸然进攻恐难成功。
但若不进击,则无法向任清荣交差。
清了清嗓子,环视众人,黄安问:“梁山泊形势险恶,贼寇盘踞,诸位有何破敌之策?”
何涛和刘县尉面面相觑,毫无对策,心想黄安未免高估了他们。
这时,朱仝跨前一步,说道:“禀团练使,小将愿献计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