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细微声响,书架缓缓移动,露出了后面的一扇暗门,下方是一条阶梯,直通地底,显而易见是一条密道。
时迁注视着这条密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毫不犹豫地踏入,又按下墙壁上的机关,书架随即合拢。
这是一条高宽均为两丈的地道,地面、顶部以及两侧均由汉白玉砌成,上面雕刻着精致图案,石壁间燃烧着灯盏,使得整个地道明亮如白昼。
显然,此处设有通风口,否则这些灯盏无法终日长明。
“这昏君,真是太过奢华!”时迁瞥了眼这华美场景,不禁低声咒骂,随后迈步向前。
当日众人到达矾楼,时迁等人拦下小二,询问关于赵佶、李师师、周邦彦三人间的秘密往来。
阮小五、杨林、汤隆三人听完后便不再提起,只有时迁默默记挂在心。
你可知为何?
时迁本就擅长潜踪匿迹之事,深知富贵人家常会在家中挖掘暗室之类的地方,用来储藏珍宝。
那天,小二提到李师师与周邦彦私会时,恰逢赵佶突然造访,令二人措手不及,周邦彦只能躲藏。
此事顿时引起时迁的关注。
赵佶毕竟是皇帝,即便涉足风月场所,也不应如此张扬,但至少应该提前告知矾楼,让李师师有所准备。
然而那天,李师师竟全然不知情!
或许赵佶有意给李师师一个意外之喜。
可那天的情形呢?周邦彦正与李师师在一起,若被赵佶撞见,后果可想而知。
一旦李师师受到牵连,矾楼也可能难以幸免,即便赵佶要求保密,矾楼上下真的会遵从吗?
时迁感到难以置信,但据小二所述,那一天不仅李师师不知情,就连矾楼方面也毫无察觉,随后赵佶突然现身。
这其中难道有什么隐情?
再者,身为一国之君的赵佶,私自会面一位青楼女子,尽管此事在东京已尽人皆知,但他难道不该有所掩饰吗?
况且矾楼人员众多,消息容易泄露,赵佶频繁来这里见李师师,难道不担心自身安危?
凭借职业直觉,时迁隐约觉得矾楼或醉杏楼内可能隐藏着一条密道,专供赵佶与李师师幽会使用。
于是这几日,时迁多次前往醉杏楼勘查,果然有所斩获,找到了这条装修考究的地道。
时迁之前曾进入过一次,他震惊地发现,这条地道竟通往皇宫!
“老子时迁偷过富户的,也偷过**和达官显贵的,唯独没偷过皇帝的,今天就去皇宫看看!”
时迁满心兴奋又紧张,迅速消失在地道中。
时迁刚钻入地道没多久,一个身影出现在书房门口……
此人正是李助。
只见李助一脸困惑,轻推房门也跟了进去,没见到时迁,不由露出惊异之色。
李助环顾四周,忽然注意到墙边的书架,有几本书被挪开,露出了后面暗格。
李助一脸狐疑,抓住机关往左旋转,书架缓缓向一侧移动。
“这……”
看着眼前的地道,李助满是难以置信,随即紧握佩剑,按下墙上机关,施展轻功进入地道。
看到宽敞的地道与奢华装饰,李助完全惊呆了,来不及细想便快速朝深处走去。
原来李助在矾楼逗留数日,每每询问李师师的行踪,目的并非李师师,而是为了赵佶而来。
李助是荆南人士,江陵府一带人氏,隶属于荆湖北路,靠近京西南路。
括田法推行时,他家深受其害,兄嫂因此丧生,仅剩侄儿李印。
因这场变故,李助对朝廷极为愤恨。
看到括田法使荆南陷入困境,他心中怒火难抑。
听闻赵佶与李师师的传闻后,李助深思熟虑,妥善安置侄儿后,前往东京城,打算伺机刺杀赵佶。
抵达东京城后,李助来到矾楼打探消息。
然而连续多日,都没听到赵佶的消息。
尽管如此,李助并未气馁,而是悄然隐匿于矾楼附近,静静等待机会。
期间,他注意到时迁鬼鬼祟祟的身影,起初以为是小偷,未加理会。
但数日后,李助察觉到时迁行为怪异,开始留意他。
今日更有了惊人发现。
李助迅速穿过地道,前方豁然开朗,出口竟藏于假山之间。
望着眼前的宫殿群,李助震惊之余意识到自己已身处皇宫。
他难以置信,一个君主为与青楼女子幽会,竟耗费巨资修建如此奢华的密道。
惊愕之后,李助仰天长笑。
昏庸之君,搜刮民脂民膏只为满足私欲,如今苍天有眼,让我有机可乘!
李助眼神冷峻,紧握佩剑,融入夜色之中。
---
咚咚咚——
“谁?”熟睡中的徐悟锋被敲门声惊醒。
“哥哥,是我!”门外传来时迁的声音。
徐悟锋勉强起身,披衣开门,只见时迁满脸神秘笑意。
徐悟锋疑惑道:“大半夜不睡觉,你跑来干啥?”
时迁嘻嘻笑道:“先进来说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