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这可是贯忠啊!光听这名字,就透着非凡气息,即便不是罗家血脉,也不妨碍徐悟锋视他为知己。
毫不犹豫,徐悟锋亲自带领人马出迎。
尽管对方声称只是来访,并非入伙,但既然主动上门,多少有些诚意,就看徐悟锋如何把握。
不久,徐悟锋见到了许贯忠,一番寒暄后,将其引入聚义厅。
徐悟锋遣散旁人,无人知晓他与许贯忠谈了什么。
然而一番交流后,他召集众头领,公开宣布一项重要决定。
从此,许贯忠担任山寨军师,参与谋划大小事务。
众头领震惊不已,因为梁山至今没有正式军师,前几次对抗官府围剿,都是由徐悟锋 ** 。
众人原以为军师与否无关紧要,谁料新来的许贯忠直接成为梁山军师,令人难以置信。
但徐悟锋识人精准,威望卓着,众头领未发异议。
许贯忠登上了梁山泊军师之位。
……
在原着里,许贯忠不过是一名隐士,露面不多,仅以燕青友人的身份出现,看似无关紧要。
但单看他名字,就知非凡。
许贯忠确实卓尔不群,兵法、武艺、谋略无一不通,琴棋书画样样皆精,更通晓契丹、女真、党项、高丽诸国语言。
他游历名山大川,熟稔天下地理,还考取过武举功名,实乃文武双全之人。
许贯忠虽有如此才华,却甘为隐士,因时局黑暗,奸佞当权,嫉妒贤能,忠正之士多遭陷害,怎不令人心寒。
许贯忠愿投梁山,缘由简单。
他年方三十,正值壮年,虽感失望,却未看破世情。
得知梁山后,借陪母就医之机前来考察,从金沙滩至聚义厅,他敏锐察觉梁山非同一般,俨然一座军营,士卒训练有素,气势高昂,纪律严明,战斗力远超禁军。
此景让许贯忠重燃热情,与徐悟锋详谈后,当即决定加入。
许贯忠睿智,无需徐悟锋上演“三顾茅庐”的戏码试探,他一眼便知对方是否值得追随。
刘备三顾茅庐,仅最后一次见到诸葛亮,一番隆中对话后,孔明即决意辅佐。
若连识人能力都不具备,又谈何成就霸业。
常言道:大战之前必有准备。
许贯忠出任梁山军师后,饮马川三杰与吕方、郭盛相继归顺,梁山一时人才鼎盛。
时机成熟,与郓州官军决战势在必行。
此时,独龙冈的两千乡勇已整装待发。
祝家三兄弟久候州府指令,终于盼到命令下达。
郓州官府要求阳谷县及独龙冈兵马五日内齐聚寿张县。
祝彪接到公文后激动不已,誓言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受扈三娘言语激励,他决心挫败梁山。
祝家庄迅速集结独龙冈兵力,抢先奔赴寿张县,令武松颇为意外。
公文中还命独龙冈在官军主力抵达前,在水泊旁修建临时军营。
董平虽邀独龙冈助阵,但内心对乡勇存有轻视。
他认为此战关键在于官军,因此将建营任务交由乡勇执行,仅派祝永清作为指导。
郓州已有三千大军集结,包括三营禁军和四营厢军,每日接受董平训练。
陈文昭虽不懂军务,仍尽力改善士卒生活。
然而,上级虽有善政,基层却常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吃空饷和克扣军饷的现象。
日常无战时,士卒尚能忍受苛待,如今出征梁山,州府发放的钱粮却被层层克扣,连米面都要减半,加之每日操练繁重,士兵心中积怨已深,虽未爆发,却明显影响了士气。
都监董平对此毫不知情,他一心筹划如何取胜,以在郓州建立首功。
与此同时,独龙冈的两千兵马仅用两天便抵达寿张县,祝、李、扈三路军旗迅速布阵于城外。
按原计划,此次行动由李应领军,扈家由扈成协助,祝家出动祝彪和祝龙,另加教师栾廷玉。
李应打算先在寿张休整两日,再沿河修建营地,预计官军主力届时亦会到达。
然而,祝家兄弟突然提出“填平水泊擒徐悟锋,踏破梁山捉史文恭”的口号,让李应震惊且愤怒,立即质问祝龙和祝彪。
“我们约定好不主动挑衅梁山,为何会有此言?”李应责问道。
祝彪冷笑道:“李庄主,既受朝廷封职,当尽忠义。
若不尽心,何以报皇恩?”祝龙附和:“李庄主,梁山何惧之有?”
李应怒极反笑:“是你们擅自决定,还是你父亲授意?”
祝彪反问:“有何分别?我不惧梁山,父亲也赞同我的主张。”
这对兄弟年少轻狂,仗着祝家势力,对李应多有轻视。
李应听后,沉默不语。
原来,祝朝奉虽曾答应李应的提议,但因年迈多病,又宠爱三个儿子,被祝彪等人游说,态度摇摆不定。
于是,李应改变了与祝氏兄弟的商议,同时挂出了这两句口号,既彰显祝家庄的实力,也向朝廷表明忠心,却也因此彻底与梁山结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