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悟锋环顾四周,未见高衙内的身影,便问:“怎么回事?没抓住高衙内吗?”
陈丽卿愤愤道:“这家伙太狡猾,我们在对付关胜的时候,他偷偷溜掉了。
我询问府衙的人,他已经逃了好几天,真让我气急。”
“高衙内跑了?!”徐悟锋听了,顿时一怔。
陈丽卿满是怨气地说:“听说他化装成普通士兵,在程子明的帮助下,悄悄离开了城池。”
徐悟锋感叹道:“这高衙内确实机智,知道城里有我们的人,居然想出这么个瞒天过海的办法,最终还是让他逃了。”
换成普通官员,这种临阵脱逃必定会受到责罚,但因高衙内背后有高俅撑腰,倒不必担心太多。
万一梁山攻破济州,林冲带兵进城,自己的性命可就不保了。
自关胜领军来后,高衙内一直密切留意局势,得知关胜屡次失利,立刻紧张起来。
于是,他找来程子明帮忙掩饰,自己则装扮成官兵,成功骗过了梁山的耳目。
别说济州城的人没想到,就连徐悟锋也没料到高衙内如此果断。
陈丽卿跺脚拉住徐悟锋的手说:“官人,高衙内跑了,你得帮我 ** 。”
徐悟锋哭笑不得,说:“罢了,高衙内能躲一时,躲不了一世,总有一天我会亲手抓他回来。”
安抚完陈丽卿,徐悟锋下令彻查府衙,果然查获了不少财物,仅金银珠宝就价值二十多万贯。
这让徐悟锋颇为吃惊,高衙内到济州没多久,竟积累了这么多财富,确实是个敛财高手。
不久,众将领陆续到达府衙,纷纷汇报战果。
除了逃跑的高衙内,济州城的大小官员全被召集到大堂,其中包括徐宁。
程子明战亡后,徐悟锋并无波澜,此人虽武艺不俗,但并非非收不可。
如今梁山人才辈出,早已不是最初的小股势力。
另外,在平定 * 乱时,捕获百余人,包括乱军和地痞无赖,经严刑审问,这些人又供出了同伙。
于是,又有三十多人被捕,加上之前的百余人,全部被押赴刑场处决。
随后,徐悟锋转向徐宁,笑道:“徐先生,我们又见面了。
济州沦陷,高衙内逃走,程子明也已身亡,上面总要找人顶罪。
先生不如加入梁山如何?”
此话一出,还没等徐宁回应,周围的济州官员便惊恐地盯着他,仿佛见到鬼一般。
怎么回事?
这团练使徐宁竟与梁山有所牵连!
徐宁苦笑着答道:“既然寨主相邀,徐宁不敢推辞,愿随寨主上山。”
在济州城破之时,徐宁就已想得很明白,这次失守,总得有人担责,特别是程子明死后,除了他这位团练使,还能是谁更合适?
被冤枉一次已够,徐宁不想再有第二次,他对高衙内的为人再清楚不过,这口黑锅注定会扣在他头上。
所以,徐悟锋刚开口,徐宁便果断应允。
徐悟锋大笑一声说:“徐先生识大体,你的兄弟汤隆一直盼着你上山,如今正好团圆。”
接下来的事无需多言,公审台早已搭好,济州大小官员都得上去走一趟。
那些无太大恶行的得以幸免,作恶多端的则难逃一死。
尤其城中的杨通判,利用职权打压其他米商,甚至霸占他们的店铺。
如今济州八成的米铺归他家所有,其他地方也有他的影子。
并且,他家米铺售卖的米经常缺斤短两、以次充好,让百姓敢怒不敢言。
这般欺行霸市,不仅断绝了同行生计,也让百姓怨声载道。
早先有任清荣在时,杨通判依附于他;如今高衙内到任,他立刻攀附权贵,献上大量金银。
高衙内何许人也,见杨通判如此识时务,自然愿意庇护他,只等收钱便是,难怪能积累如此巨富。
此事并不难查,徐悟锋当即派人前往杨通判家的粮仓搜检。
一查之下大吃一惊,杨通判家的粮仓里竟存有各类米粮总计一百万石。
徐悟锋惊讶地问:“为何会有这么多?”
要知道攻打祝家庄时,才收获三十多万石粮食,这样一个小小的通判竟能积攒这么多粮食,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前去调查的邓飞解释道:“大哥有所不知,粮仓中的粮食并非全是他家所有,其中超过半数是朝廷府库的公粮。”
“这些人勾结其他官员,在粮价高涨时卖出公粮,在粮价低迷时再购回补给公家。”
“他们并不全部出售,总是保留部分库存,一旦地方出现紧急情况,就将库存调拨应急。”
“我已查明,任清荣在职期间,他们就是这样操作的,这其中少不了他的默许。”
“再加上眼下正值秋收时节,杨通判等人想方设法征收了不少粮食,加上各地粮仓的公粮,这才凑齐了一百万石。”
众头领听后纷纷愤慨,关胜更是怒不可遏:“都是这些蛀虫,把朝廷法度糟蹋成这样!”
徐悟锋恍然大悟,又问:“他们打算把这些粮食卖给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