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草寇能有何等本事?只待他们上门,一个都不放过,全部拿下,向朝廷请功。”
姚刚说得看似强硬,实则心里也在打鼓。
东平距离水泊仅百里,他对梁山的实力再清楚不过。
不过,即使心里发虚,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无论胜败如何,身为都监,他不能示弱。
程万里听后担忧地说:“贼寇势力庞大,不用都监亲自对付他们,只要能守住城池,保全百姓安全,都监就是大功一件。”
姚刚闻言连忙拍马屁:“大人放心,自您上任以来,便疏浚护城河,加固城墙,防备贼寇再来侵犯。
若是单纯守城,保证梁山贼寇攻不进来。”
程万里这才放下心来,说道:“梁山匪徒如此嚣张,朝廷大军即将前来围剿,这一回高太尉亲征,将军只需将贼寇牵制住,待大军赶到,必能彻底消灭梁山匪徒。”
姚刚拱手道:“末将明白了。”
程万里仍不放心,叮嘱道:“敌军惯于潜入城内,内外呼应,攻破城池。
我担忧梁山余孽旧技重施,你现在立刻关闭四门,以防贼人混入。”
“遵命。”姚刚点头后转身离去。
程万里依旧谨慎,思索片刻又说:“东平与梁山相距不远,城中恐已有梁山暗探。
张巡检,你率队巡逻街头,禁止百姓外出,发现可疑人物即刻抓捕。”
捕盗巡检领命而去。
程万里随后分配文官负责街道防御,若守军不足,则动员壮丁协助守城。
消息迅速传开,城内百姓得知梁山即将攻城,被严禁靠近街道和城门,违者格杀勿论。
部分官吏企图带着家眷逃离,但因姚刚已下令紧闭城门,只好作罢。
次日清晨,梁山大军抵达东平府外。
杨志命令张清、丁得孙、龚旺各率千名精兵,封锁其余三门。
杨志亲率主力,于东平府南门外布阵,准备强攻。
程万里闻报梁山围城,急至城头查看,见城外气势汹汹的梁山军,顿时紧张得吞了口唾沫。
一万五千敌军列阵城下,虽与城墙保持一定距离,但程万里心神不定,周围官兵亦纷纷失色。
寒冬腊月,程万里早已满头冷汗,颤声问:“姚都监,若贼兵攻城,我们能否坚守?”
姚刚望向城外的官军,眉头深锁。
想起前次朝廷五万大军出征,结果全军覆没,东平府现有兵力又能支撑多久?
姚刚心中一动,对程万里说:“大人,梁山号称十万大军,我看不过万人。”
“若是真有十万贼兵,确实棘手,但这万余人中,不少原属朝廷。”
“这些人沦为俘虏才数月,被迫投靠贼寇,如今随其攻城,岂非自陷险境?”
程万里微微蹙眉,疑惑道:“不知都监之言何意?”
姚刚拱手说道:“大人明察,此番归降的禁军虽迫于形势而顺从,内心却未必真正归心,若我军主动出击,他们极有可能临阵倒戈。
如此一来,我方将以众敌寡,剿灭梁山匪寇将事半功倍。
不知大人以为此计如何?”
程万里略作沉吟,觉得此法虽有一定风险,但目前别无他策,便点头道:“既如此,便由都监处置吧。”
姚刚应了一声,随即整点兵马,向城外行进。
东平府外,杨志指挥士兵搭建云梯、制造填壕车,准备填平护城河时,忽见城门处吊桥缓缓放下,一队人马浩浩荡荡而出。
杨志心头微惊,梁山大军压境,官军非但未选择固守,反而主动出城迎敌,足见这位都监姚刚绝非庸才。
东平府的这支兵马冲出时,为首的将领身材魁梧,手持铁枪,正是东平府都监赛存孝姚刚。
卢俊义见有敌将出阵,主动请缨道:“末将愿往。”
初登梁山的卢俊义急于建功,如今山寨头目众多,高手如云,他决心屡立奇功,以求后来居上。
杨志点头同意卢俊义出战,并嘱咐唐斌:“一旦敌军溃退,即刻夺门。”
得令后,卢俊义策马而出,直奔姚刚,同时高呼:“河北玉麒麟至矣!”
“玉麒麟?莫非就是被梁山大费周章救出的那位?”
姚刚闻言色变,虽未见过卢俊义,但其威名早已传入耳中。
面对气势汹汹的卢俊义,他迅速指挥部下列阵迎战。
双方交锋之初,皆全力以赴。
卢俊义本自信能速胜,岂料三十回合后,才勉强占据上风。
卢俊义大怒,钢枪攻势愈发凌厉。
姚刚苦苦支撑,渐感不支,最终拼力脱身而逃。
“休走!”卢俊义一声断喝,策马紧追。
杨志挥旗示意,唐斌率军掩杀上前。
身后杀声震天,姚刚心生惧意,回头见梁山大军压境,忙喊:“退回城中!”
实际上,在姚刚下令前,出城的兵卒已显慌乱。
这些士兵虽称精锐,却只与流寇交过手,何曾见过整编部队冲锋。
东平府离梁山如此之近,城内官兵谁不惧怕梁山威名?战未开,已有不少官兵心生畏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