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人可知晓,童贯当初正是从女真带回了赵良嗣。”
张叔夜疑惑,“这有何不可承认?童贯一直觊觎王位,赵良嗣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徐悟锋笑道,“依我看,主战派中最坚决的怕是当今圣上。
赵佶好大喜功,若非他执意收复燕云十六州,主战派又怎会占据上风?”
张叔夜对此并无反驳之意,但身为臣子,只能答道,“燕云十六州本属汉人,只是被辽国侵占。
此地地势险要,是中原的屏障,若能收复,确实有助于巩固边防。”
“北方异族再想南侵,也并非易事。
所以陛下才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
徐悟锋哈哈一笑,“张大人所言极是。
燕云之地至关重要,不知赵佶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张叔夜一时语塞。
徐悟锋接着说道,“蔡京执政以来,大肆宣扬‘丰亨豫大’,推行花石纲、括田法,虽敛财不少,但恐怕远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这些财富究竟流向何方?都被挥霍在赵佶的享乐上,甚至用来修建宫苑了。
若赵佶真有心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不把这些钱全部投入到扩充军备中呢?”
“赵佶不过是见女真势如破竹,打得辽人节节败退,才起了投机取巧的念头,并非胸怀壮志的雄主。”
“最悲哀的是,赵佶毫无自知之明,朝廷军队士气低落,却仍要冒险行事,恐怕赶走一只狼,又迎来一头猛虎。”
“不知张大人认为,朝廷的军队能否抵挡住女真人?”
此刻,张叔夜的脸色已极为阴沉,他不得不承认,徐悟锋所言句句属实。
徐悟锋继续说道:“张大人,我认为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本,正是那位道君皇帝。
即便杀了蔡京、童贯等人,也无济于事。”
“只要赵佶仍是皇帝,他便会再度提拔新的蔡京或童贯。”
徐和见状,立即说道:“嵇仲,当今圣上昏庸无道,切莫因愚忠而忽视百姓安危。”
张叔夜咬牙道:“大宋立国百年有余,岂会轻易覆灭?若女真灭掉辽国后,发现我中原内乱,必定乘虚而入,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
徐和摇头叹息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女真真的击败辽国,也需要数年时间,而像梁山这样的精锐部队,谁能保证到时候不会取而代之?”
张叔夜陷入沉默,但内心却波涛汹涌。
徐悟锋明白不宜多言,从张叔夜的表情就能看出他在内心挣扎,于是说道:“张大人一夜未眠,其余事情容后再议,先请去休息吧。”
张叔夜并未推辞,随徐悟锋的人离去。
看着张叔夜远去的身影,徐和说道:“嵇仲并非固执之人,他犹豫或许是因为他的堂弟张克公在京为官。”
“倘若他公开投靠梁山,恐连累张克公,而且他刚被俘虏,还是让他再考虑一阵子为好。”
徐悟锋点头道:“些许时日,我还等得起。
天色已晚,我先安排先生一家安顿下来。”
“多谢!”徐和颔首致意。
徐悟锋耐心等待,诸位首领相继归来,向他报告了战果。
城外的军备令摩尼教的人垂涎三尺,尤其是十万大军的铠甲武器。
庞万春愤慨地说:“朝廷已经无可救药,主帅高俅庸碌无能,士兵更是畏战如虎,梁山一战就让他们溃不成军,这些装备简直是白白奉送。”
郭世广附和道:“确实如此,朝廷军队不堪一击,根本无法打硬仗,就像绳子提豆腐,稍微用力就会散架。”他在攻入敌营时亲眼目睹十几名梁山士兵追逐上百名官兵,这让他印象深刻。
石宝自信地表示:“朝廷越是衰败,对我们越是有利,待教主揭竿而起,横扫江南指日可待。”
王寅对刚正直率的方天定说:“少主,此次梁山获胜,我们也贡献了不少力量,您能不能替我们向圣姑美言几句,让徐寨主多给我们一些盔甲。”
方天定答应道:“这点小事我自然会处理。”
方杰不解地问:“我舅父并非吝啬之人,这次来帮忙,他一定不会让我们空手而归。”
王寅笑着解释:“圣姑与徐寨主关系亲密,圣姑稍微提点一下,徐寨主可能会多给些装备。”
方杰顿时明白过来。
随后众人来到府衙议事厅,见过徐悟锋后开始讨论下一步计划。
这时,一名亲兵急报:“禀寨主,林教头已将高俅擒获。”
消息传来,众人振奋不已。
徐悟锋立即吩咐:“速请林教头进堂。”
片刻后,林冲带着两名亲兵走进来,其中一人明显受伤,脚步蹒跚。
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高俅身上,只见他狼狈不堪,大腿受伤,脸颊肿得厉害。
徐悟锋疑惑地问道:“他就是高俅?”
林冲肯定地回答:“正是,这家伙相当机敏,差点逃脱,幸亏被我们抓到了。”
权倾一时、地位显赫的三衙太尉此刻却狼狈不堪,跪伏于地,宛如丧家之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