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振兴与人才培育
重视教育是人民政府改变黔东苏区发展面貌的关键举措。加大教育投入,改造老旧学校,建设现代化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在各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权益,特别是关注少数民族儿童教育,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传承民族文化。发展职业教育,根据黔东产业需求,开设农业技术、旅游服务、民族工艺等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同时,开展成人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如松桃职业学校培养的民族工艺人才,成为苗绣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让教育为黔东苏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点亮未来希望。
(三)社会保障与民生兜底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黔东苏区开展低保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设保障性住房,解决低收入家庭、受灾群众住房问题。开展就业帮扶,设立公益性岗位,举办招聘会,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与就业输送。对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建立关爱服务体系,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服务等。如沿河的残疾人康复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康复训练与辅助器具,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人民政府用社会保障编织起民生兜底安全网,提升群众幸福感与安全感。
文化传承与创新: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交融
(一)红色文化传承弘扬
黔东苏区是红色文化富集地,人民政府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建设红色文化纪念馆、展览馆,系统展示黔东革命历史。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红色故事分享会、文艺演出等形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组织编写黔东苏区红色文化教材,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爱国爱乡情怀。同时,支持红色文化研究,成立学术机构,邀请专家学者挖掘整理黔东革命历史资料,打造红色文化研究高地,让红色文化成为黔东苏区文化标识与精神动力源泉。
(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
黔东苏区聚居多民族,人民政府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对苗、土家、仡佬等民族的语言、服饰、建筑、民俗等进行普查、记录与传承。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如在土家摆手舞发源地,建设传承基地,培养传承人,举办摆手舞大赛等民俗活动。支持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将民族元素融入旅游商品、生活用品设计,提升民族文化经济效益。同时,推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举办多民族文化节,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互赏,让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发展,成为黔东苏区文化繁荣的特色名片。
(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以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为依托,人民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园区,吸引设计师、艺术家入驻,开发红色主题文创产品、民族特色工艺品。打造文化演艺产业,编排以黔东革命历史、民族生活为题材的舞台剧、歌舞剧,如《黔东烽火》《苗岭欢歌》等,在本地演出同时,推向全国舞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文化直播、短视频创作,宣传黔东苏区文化魅力,让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
生态建设:绿色苏区的可持续之路
(一)生态保护与修复
人民政府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黔东苏区生态保护。对梵净山等自然保护区严格管理,划定生态红线,打击非法砍伐、捕猎等行为。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在山区、河岸、公路沿线种植树木,恢复森林植被。对矿区生态进行修复,治理尾矿库、废弃矿坑,恢复土地生态功能。如在铜仁某矿区,通过覆土造林、修建生态湿地,让曾经的“生态伤疤”变为绿色景观,守护黔东苏区的绿水青山,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二)生态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生态与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种植、养殖,生产绿色农产品,打造生态农业品牌。发展生态旅游,依托梵净山、乌江画廊等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徒步、康养、摄影等旅游项目。如在江口,围绕梵净山发展生态民宿、森林康养基地,让游客亲近自然,体验生态之美,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让绿色成为黔东苏区发展的鲜明底色。
(三)生态意识培育与全民参与
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在学校、社区、企业普及生态知识,举办环保志愿者活动,让黔东苏区群众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建立生态保护奖惩机制,对环保先进个人、企业进行奖励,对破坏生态行为严肃处罚。鼓励群众参与生态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让生态建设成为黔东苏区人民的自觉行动,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交通基建:打通发展动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