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激动处,公孙鞅解下腰间的竹简,展开铺在殿中:"此乃鞅多年研习之变法大纲,分耕战、法治、集权三部分。耕战者,富国之本;法治者,治国之纲;集权者,强君之基。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孝公越听越入神,不知不觉间,膝盖已从席子上移到了公孙鞅面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先生之策,真乃强秦之良方!然变法非易事,必遭贵族反对,先生可有应对之策?"
公孙鞅正色道:"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君上但需坚定决心,以法治为盾,以赏罚为剑,谁敢不服?昔吴起在楚,虽遭贵族忌恨,却能使楚国强盛一时。若君上能信任鞅,鞅必能使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数年之后,必能东出函谷,争霸天下!"
孝公拍案而起,哈哈大笑:"得先生如得良将,秦国之兴,指日可待!"两人从午后一直谈到深夜,殿外的侍卫换了一班又一班,殿内的烛火灭了又点,君臣二人却浑然不觉。
四、暗流涌动:变法前的舆论与准备
公孙鞅与孝公的彻夜长谈,很快在咸阳城传开。贵族们纷纷议论,担心变法会损害自己的利益。甘龙、杜挚等老臣更是直言不讳地反对:"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吏习而民安之。"
面对反对声,孝公并没有急于让公孙鞅掌权,而是决定先在朝廷上举行一场辩论,让公孙鞅与守旧派公开论战,以统一思想。
辩论当天,咸阳宫前殿挤满了文武百官。甘龙率先发难:"变法乃乱国之道,昔者鲁国用变法而衰,卫国用变法而亡,此乃前车之鉴。"公孙鞅冷笑一声:"此乃腐儒之见!商汤周武不循古而王,夏桀商纣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鲁国之衰,非变法之过,乃变法不彻底也;卫国之亡,非变法之罪,乃国力太弱也。"
杜挚接着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变法若不能带来百倍之利,又何必多此一举?"公孙鞅针锋相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今天下各国皆在变法,魏国变而强,楚国变而盛,秦国若不变,只能永远被人欺凌!"
一番论战下来,守旧派被驳得哑口无言,孝公趁机宣布:"即日起,拜公孙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事宜。"消息传出,咸阳百姓议论纷纷,有期待者,有疑虑者,更多的是观望者。
公孙鞅深知,变法的第一步,在于取信于民。他命人在咸阳城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张贴告示:"徙木于北门者,赐金十镒。"百姓们皆感奇怪,不敢相信有这等好事。公孙鞅又将赏金加到五十镒,终于有一个胆大的汉子将木杆搬到了北门,立刻得到了五十镒黄金。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纷纷称赞左庶长言出必行。
公元前356年,在公孙鞅的主持下,秦国正式颁布了第一道变法令——《垦草令》,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大幕。这道法令以"垦草"为核心,围绕农业生产和社会管理,提出了二十条具体措施,包括奖励垦荒、抑制商业、推行户籍制度等。
商鞅入秦的故事,至此暂告一段落。从魏国的失意到秦国的崛起,从景监的引荐到与孝公的君臣相契,这段历程不仅是一个谋士寻找明主的过程,更是一个国家寻求变革的缩影。商鞅变法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秦国的范围,它开创了战国时期变法的先河,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商鞅本人,也因其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中国历史上变法改革的标志性人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咸阳城的宫墙依然巍峨,当年的木杆早已消失不见,但商鞅入秦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史册上,成为后人探讨改革与变革的经典案例。它告诉我们,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勇气、智慧和机遇缺一不可,而一个有决心、有远见的领导者,更是变革成功的关键。商鞅变法的大幕已经拉开,接下来的岁月里,秦国将在商鞅的带领下,踏上一条充满艰辛与荣耀的崛起之路。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历代风云五千年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