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之霸业征程》
第一章:初登王位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登上了秦王的王座。偌大的宫殿庄严肃穆,群臣朝拜,高呼万岁,那声音在殿中回荡,震耳欲聋。嬴政身着华丽的王袍,头戴冕旒,冕旒上的珠串随着他轻微的动作晃动着,遮挡住了他部分面容,可那露出来的双眼,深邃而明亮,仿佛藏着无尽的奥秘与壮志。
他望着台下那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先辈们历经数代,南征北战,为秦国打下了这广袤且坚实的基业。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让秦国国力大增,自此踏上崛起之路;秦惠文王时,张仪连横破合纵,拓展了秦国在诸侯间的话语权;秦昭襄王更是不断东出,削弱了六国的有生力量。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一块块基石,堆砌起了如今秦国的强盛。
嬴政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他坐在王座上,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扶手,暗暗发誓,一定要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让秦国的威名传遍天下每一个角落,让四海之内皆为秦土,万民皆尊秦王之令。
在这朝堂之上,早已汇聚了一帮能臣武将。文臣之中,吕不韦时任相国,他权倾朝野,虽有着自己的野心与谋划,但不可否认,在政务处理、发展秦国经济等诸多方面,确实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能力。还有李斯,他从楚国而来,怀揣着满腹的学识与治国方略,一心想要在这秦国大展身手,辅佐秦王成就不世之功业。
武将方面,蒙骜、蒙武父子战功赫赫,常年在外领兵作战,为秦国开疆拓土。那蒙骜,虽已年迈,可虎威犹存,只要一提及他的名字,敌军便会胆寒几分。而年轻一辈的蒙恬,更是武艺高强,且熟读兵书,对排兵布阵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满心期待着能跟随秦王嬴政,在这乱世之中建立不朽功勋。
退朝之后,嬴政回到了自己的书房,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一人坐在案几前,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竹简,上面记载着秦国的各项事务,人口、赋税、兵力等等。他深知,要想实现统一大业,必须对自己的国家了如指掌,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吕不韦前来求见,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书房,向嬴政行礼后说道:“大王,如今您初登王位,当以稳定国内局势为重,六国虽看似各自为政,但暗中皆对我大秦虎视眈眈,不可不防啊。”
嬴政微微点头,看着吕不韦说道:“相国所言极是,不过本王以为,光是防守并非长久之计,秦国若要真正称霸天下,还需主动出击,只是当下还需等待时机,积蓄力量。”
吕不韦心中一惊,他没想到这年少的秦王竟有如此想法,嘴上却附和道:“大王高见,只是这出兵之事,需从长计议,各方面都要筹备周全才行。”
嬴政嘴角微微上扬,说道:“相国放心,本王心中有数,还望相国能尽心辅佐,莫要辜负了先王的嘱托以及本王的信任。”
吕不韦赶忙应道:“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王分忧。”
待吕不韦离开后,嬴政又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吕不韦此人老谋深算,虽现在对自己还算恭敬,但日后难保不会生出异心,可当下秦国还离不开他的辅佐,只能暂且稳住,徐徐图之。
第二章:成长之路
时光匆匆,嬴政在不断地学习与成长着。他每日都会抽出大量时间阅读各国的史书典籍,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以及军事部署。同时,他还向朝中的能臣们请教治国理政的方法,与武将们探讨作战的谋略。
李斯时常被嬴政召见,两人一聊便是数个时辰。李斯向嬴政阐述了自己对于统一六国的看法,他认为当以远交近攻之策,先稳住远方的齐国、燕国等国,集中力量对付与秦国接壤的韩、赵、魏三国,逐步蚕食它们的领土,壮大自身实力。
嬴政听后,眼中满是赞赏之色,说道:“先生此策甚妙,正合本王心意。只是这具体实施起来,还需诸多谋划,先生可有详细的方略?”
李斯拱手道:“大王,臣以为,可先从韩国入手。韩国地狭人少,国力相对较弱,且又处于秦国东出的要道之上,若能拿下韩国,便可打开通往其他诸国的门户,后续之事便会更加顺利。”
嬴政点头称是,当即下令让李斯着手准备针对韩国的相关计划,同时召集朝中将领,商议军事部署。
蒙恬听闻要对韩国有所行动,兴奋不已,主动向嬴政请战:“大王,末将愿领兵出征,定不辱使命,为大秦拿下韩国。”
嬴政看着蒙恬那意气风发的模样,笑道:“蒙将军勇气可嘉,不过此次出征,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动。待各方面准备妥当,本王定会给你这个机会。”
在这期间,吕不韦却对嬴政的一些举措开始有所不满。他觉得嬴政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像以前那般对自己言听计从,这让他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于是,吕不韦暗中联合了一些门客,想要在朝堂上对嬴政的决策进行掣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