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之殇》
第一章:往昔强国
魏国,曾几何时,那也是中原大地上响当当的强国。魏文侯率先变法图强,启用李悝实行变法,使得魏国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粮食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又有吴起训练出那名震天下的魏武卒,这支重装步兵军团,在战场上可谓是所向披靡,凭借着严明的军纪和超强的战斗力,魏国开疆拓土,大败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让秦国只能龟缩在关中,不敢东望。
那时的魏国都城大梁,城高墙厚,城内街道繁华,车水马龙,商铺林立,来往的商旅不绝。各国的学子也纷纷慕名而来,汇聚在大梁城中的学馆,探讨学问,百家争鸣之态在这里也尽显无疑。各国的使者前来朝见魏王时,无不对大梁的繁荣昌盛、魏国的强盛国力暗自赞叹。
魏惠王时期,虽说在与齐国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吃了败仗,损失了大批精锐的魏武卒,国力也受到了不小的损耗,但魏国底蕴犹存,靠着肥沃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依旧在诸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边的小国依旧对魏国是敬畏有加,不敢有丝毫的冒犯。
然而,时过境迁,天下局势风云变幻,西方的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后,犹如一头觉醒的巨兽,国力开始迅猛增长,秦国的军队日益强大,那虎狼之师的名号渐渐传遍了整个中原。
第二章:秦军压境
如今,秦国的大军已然压境,如一片乌云般笼罩在魏国的上空。魏国的边境上,秦军的营帐连绵不绝,一眼望去,仿佛看不到尽头。那黑色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向魏国宣告着他们的到来。
秦军的士卒们个个精神抖擞,他们手持利刃,身披重甲,眼神中透着一股狠厉与决然。而秦军的将领们,更是熟读兵书,精通各种战术,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这次秦国派出的乃是名将王翦率领的大军,王翦此人,足智多谋,善于分析战局,在秦国的诸多战事中屡立战功,深得秦王的信任。
魏国这边,虽说只剩下了最后的几座城池,但城中的军民们依旧没有放弃抵抗的决心。大梁城中,魏王紧急召集众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拼死一战,有的建议派出使者求和,希望能让秦国退兵。
可秦国的野心众人皆知,此时的秦国,意在统一天下,怎会轻易放过魏国这个曾经的强敌。魏王深知求和无望,但又着实担忧魏国如今的处境,毕竟那秦军的攻势实在是太猛了。
魏国边境的几座城池已经开始遭受秦军的攻击,秦军先是用投石车不断地向城墙上投射巨石,一时间,城墙上烟尘弥漫,不少守城的魏军士兵被巨石砸中,惨叫连连。接着,秦军的弓箭手列阵,万箭齐发,那箭雨如同飞蝗一般朝着城墙上的魏军射去,魏军只能举着盾牌艰难抵挡。
第三章:苦苦支撑
尽管秦军攻势凶猛,可魏国的将士们依旧凭借着顽强的意志苦苦支撑着。在一座名为睢阳的城池中,守将赵括(此赵括非长平之战的赵括),是一位忠勇之士,他亲自登上城墙,指挥士兵们进行防御。
当秦军架起云梯开始攻城时,赵括一声令下,城中的魏军纷纷用长杆去推倒云梯,还往下泼洒热油,然后扔下火把,一时间,攻城的秦军被烧得惨叫不已,不少云梯也被烧毁,秦军的第一轮攻城就这样被打退了。
秦军见强攻不行,便开始围城,企图困死城中的魏军。赵括一边组织士兵们节约粮食,一边鼓舞士气,告诉士兵们援军一定会来,只要坚守住,魏国就还有希望。
而在大梁城中,魏王也在积极地调兵遣将,想要支援那些被围困的城池。可魏国如今兵力有限,每一座城池都急需兵力,这让魏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同时,魏国还派出了一些死士,趁着夜色偷偷出城,想要去破坏秦军的粮草辎重。这些死士们怀揣着必死的决心,有几次还真的成功摸到了秦军的粮草营地附近,放火烧了不少粮草,让秦军的后勤供应出现了短暂的紧张,也稍稍缓解了一下魏国城池面临的压力。
第四章:防线渐破
但秦军毕竟实力强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再次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们改变了战术,不再单纯地强攻,而是采取了佯攻与主攻相结合的办法。
在另一座城池外黄,秦军先是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在东门佯攻,制造出很大的声势,吸引了城中魏军的大部分注意力。而与此同时,秦军的主力则悄悄地绕到了西门,等到魏军发现时,秦军已经开始架起攻城器械,朝着西门猛攻了起来。
西门的魏军匆忙应对,可由于准备不足,防线很快就出现了缺口。秦军的精锐士卒趁机冲入城中,与魏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外黄城中的魏军虽然拼死抵抗,但终究还是寡不敌众,城池最终还是被秦军攻破了。
外黄城的失陷,就像是一个连锁反应,周边的几座小城池在得知消息后,军心开始动摇,秦军趁此机会,接连攻破了好几座城池,魏国的防线开始一一被击破,只剩下了都城大梁以及周边的一两座重要城池还在苦苦坚守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