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渐入佳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熟练运用小篆。
在郡县的学府里,学子们已经能用小篆写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了。他们参加各地举办的文会,交流学问,彼此之间再也没有了因文字不通而造成的隔阂。
有一位从原韩国来的学子,在咸阳的一场大型文会上,用小篆书写了一篇论述治国之道的文章,引得在场众人连连称赞。他感慨地说:“起初我还对学习小篆极为抵触,可如今看来,正是这统一的文字,让我能与大秦各地的贤才交流心得,让我的学问也更进了一步啊。”
在民间,百姓们也习惯了用小篆记录家中的账目、书写书信。邻里之间传递消息,用小篆写在竹简上,清晰明了。
官府的政令传达更是顺畅无比,以往一份文书从咸阳发往偏远郡县,地方官员解读都要耗费不少时日,还常常出错。如今,各地官员都能迅速准确地理解朝廷的意思,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而且,随着文字的统一,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加快了步伐。原六国之地的各种书籍开始被大量用小篆重新抄录,不同地域的思想、故事、技艺等通过统一的文字在大秦的土地上广泛传播开来。
第五章:成效斐然
几年过去了,大秦境内,小篆已经成为了人们通用的文字。
在边疆的兵营里,士兵们来自不同的郡县,甚至有的原本是不同国家的人,但他们用小篆书写家书,互相交流战场上的故事,情谊愈发深厚。
在各地的工坊中,工匠们用小篆记录着自己的手艺诀窍,这些记录可以轻易地在不同地方的工坊之间流传,促进了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秦始皇站在咸阳城的城楼上,望着这繁华有序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
丞相李斯再次进言:“陛下,如今文字统一,成效卓着,我大秦上下一心,政令畅达,百姓交流无阻,这盛世之象,皆赖陛下英明决策啊。”
秦始皇微微仰头,目光望向远方,缓缓说道:“朕所求,便是这大秦永世昌盛,万民安居乐业。这文字统一,只是开端,往后还有更多利国利民之事要做,朕定要让大秦之名,传于千秋万代。”
而在民间,人们在茶余饭后,也常常会感慨这统一文字带来的变化,曾经因文字不通而产生的误解、隔阂都已渐渐消散,大秦这片广袤的土地,真正成为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在统一文字的纽带作用下,向着更加繁荣的未来迈进着。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历代风云五千年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