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实知道儿子的选择,他没法阻止,也不忍心阻止。他只是觉得心里堵得慌,像压着一块大石头。
“逃丁”的后果是严重的。按照大明律,逃丁要被抓回来杖责,然后发回原籍继续当军丁。如果抓不回来,就要由同里的其他军户“勾补”,也就是让其他人家出人来顶替。这也是里正王老虎催得紧的原因,他怕担责任。
可陈老实去哪里找大栓?就算找到了,又能怎么样?把他捆回来,继续过这看不到希望的日子吗?
他看着手里的空碗,又看了看儿子瘦弱的身躯和远处破败的卫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笼罩了他。
这不仅仅是他一家的困境。在宣府镇,乃至整个九边,“军丁虚额”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卫所的户籍档案上,登记的军丁数目还是那么多,甚至比太祖皇帝时期还要“可观”。可实际上,有多少是“实额”?又有多少是“虚额”?
军官们为了冒领军饷,为了向上级虚报功绩,往往会在户籍册上做手脚,多报、虚报军丁数目。而那些真正的军丁,却因为不堪重负而纷纷逃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户籍上的数字越来越“好看”,可实际上的兵力却越来越虚弱,边防力量也越来越衰退。
朝廷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这些年来,也多次派官员下来“核查军户户籍”,试图扭转这种局面。
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冬天,朝廷派了一个叫张诚的御史,来宣府镇“清军”。
第三章 御史清军与阳奉阴违
张御史来了,排场不小。前呼后拥,锦旗招展,直奔宣府镇总兵府。
宣府总兵李隆,是个沙场宿将,脸上一道长长的刀疤,看着挺吓人,可在张御史面前,却显得格外“恭顺”。
“张御史远道而来,辛苦辛苦。此番清军,乃朝廷大计,下官定当全力配合,确保万无一失。”李隆堆着笑脸,亲自为张御史斟茶。
张御史捻着胡须,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李总兵客气了。某奉圣谕,前来宣府清理军伍,核查户籍,此乃为朝廷整饬边防,不容有丝毫懈怠。还望李总兵及各位同僚,如实相告,勿要隐瞒。”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李隆连连点头。
可实际上呢?
张御史的“清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闹剧。
他住在总兵府,每天锦衣玉食,接受着各级官员的“孝敬”。所谓的核查,也只是坐在衙门里,看看卫所送来的户籍档案,问问那些被叫来的里正、甲首。
那些里正、甲首,哪个不是人精?早就被卫所的军官们打点好了,在张御史面前,自然是“实话实说”——当然,是按照军官们教的“实话”来说。
“启禀御史大人,我等卫所军丁,皆系太祖皇帝钦定,世代忠良,安土重迁,岂有逃亡之理?户籍所载,俱是实数,不敢有虚。”
“是啊是啊,御史大人明鉴,我等里甲,年年核查,军丁俱在,并无缺额。”
张御史听着这些话,看着眼前一本本“整齐划一”的户籍黄册,上面的字迹工整,印章清晰,似乎真的没什么问题。他哪里知道,这些黄册,很多都是卫所临时伪造或者篡改的,那些逃亡的军丁,名字还赫然在列,只是后面标注了“病故”、“出差”、“调防”等各种借口。
偶尔,张御史也会心血来潮,说要去下面的卫所、堡寨看看。
这可把李隆等人忙坏了。他们提前通知各个卫所,把那些空着的营房打扫干净,把能找到的几个老弱病残的军丁集中起来,穿上相对整齐的衣服,站在那里充数。还特意挑选了一些“军田”,那些实际上已经被军官们侵占,但表面上还挂着军户名字的土地,指给张御史看。
“御史大人您看,这是某军户的田,长势多好。”
“这是某军丁,虽然年纪大了些,但依然忠心耿耿,坚守岗位。”
张御史看着眼前“井然有序”的景象,听着李隆等人的“汇报”,满意地点点头。他觉得自己这次清军很有成效,宣府镇的军户管理还是不错的,虽然可能存在一些小问题,但大体上是好的。
至于那些真正逃亡的军丁,那些被侵占的土地,那些隐藏在繁华表象下的苦难与危机,张御史看不到,也不想看到。他来这里,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向朝廷交差,至于实际效果如何,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陈老实也被里正王老虎叫去“应付”了一次。
王老虎把他拉到一边,低声威胁:“陈老实,等会儿御史大人问话,你知道该怎么说吧?就说你儿子大栓,前几日被派去怀来卫出差了,过些日子就回来。听见没有?要是敢胡说八道,坏了老子的事,有你好果子吃!”
陈老实看着王老虎凶神恶煞的样子,又看了看旁边几个虎视眈眈的衙役,心里一阵发寒。他只能默默地点点头。
见到张御史,陈老实紧张得浑身发抖,头都不敢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