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整天的惨烈厮杀,淞沪战场依旧硝烟弥漫,战火未息,但局势悄然间开始出现有利于中国军队的微妙变化,一丝胜利的曙光初现。
日军虽凭借强大的兵力与装备发动了疯狂反扑,但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下,逐渐陷入困境。
兵力上,尽管日军初始投入约15万兵力,但一天的激战下来,伤亡人数急剧攀升。前线作战部队的减员,使得后续进攻乏力,许多预定的作战计划难以顺利实施。日军原本企图以多路并进的方式全面突破中国军队防线,此刻因兵力不足,不得不收缩战线,集中力量于几个重点区域进攻,进攻的广度与强度均大不如前。
装备损耗方面同样严重。近300辆坦克在进攻中,遭遇中国军队反坦克力量的顽强阻击,约三分之一的坦克被击毁或受损,失去战斗力。装甲突击集群的推进因此受阻,无法像预期那样为步兵提供有效的掩护与突击。空中力量也遭受重创,超过200架战机在与“炎隼”战机的空战以及地面防空火力的打击下,损失了近四分之一。日军战机的出动架次与作战半径被迫缩减,制空权争夺陷入胶着,对地面部队的空中支援力度大打折扣。
后勤补给更是面临严峻挑战。炎刃军深入敌后的破袭行动成效显着,日军多条重要补给线被切断。弹药、粮草等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前线,导致进攻部队弹药短缺,一些重炮因缺乏炮弹而被迫停止射击,步兵的持续作战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日军指挥官意识到,若不能尽快解决补给问题,前线部队将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
国民党军队在战斗间隙迅速进行调整与补充。后方的增援部队约5万人正火速赶来,预计不久后便能抵达战场。这些增援力量为前线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同时,对现有部队进行重新整编,将伤亡较大的部队进行合并,集中优势兵力防守关键地段。
在装备方面,紧急调配了一批武器弹药。虽无法与日军的先进装备相比,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线的燃眉之急。炮兵部队重新调整了部署,将剩余的火炮集中使用,以增强局部区域的火力密度。
士气方面,各级指挥官深入基层,鼓舞士兵斗志。他们讲述着抗战的意义与使命,表扬在战斗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激发了士兵们的爱国热情与战斗意志。士兵们纷纷表示,要坚守阵地,为牺牲的战友报仇,坚决击退日军。
林宇部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总结战斗经验,调整作战策略。炎龙独立军进一步加强与国民党军队的协同配合,分享先进的作战理念与战术技巧。他们利用先进的通讯设备,实现了与友军的实时信息共享,使防线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得到极大提升。
炎刃军则继续在敌后展开积极行动。他们根据白天的作战情况,重新规划了破袭路线与目标。在夜晚,炎刃军小队如鬼魅般穿梭于日军后方,对日军的临时指挥所、通讯中继站等重要目标发动突袭。这些行动不仅进一步扰乱了日军的指挥系统,还切断了日军各部队之间的联系,使日军陷入混乱。
“炎隼”战机在空中持续保持警戒与威慑。陈骁根据日军战机的活动规律,制定了更为灵活的巡逻与截击计划。利用“炎隼”战机的先进雷达系统,提前发现日军战机的动向,在其准备对地面部队发动攻击前进行拦截。同时,“炎隼”战机还对日军的后方机场进行了多次骚扰性攻击,破坏跑道与停机坪,限制日军战机的起降,进一步削弱日军的空中力量。
随着日军困境的加剧与中国军队的积极调整,战场上的转机悄然出现。
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林宇部队抓住日军进攻节奏放缓的时机,组织了小规模的反击。各部队之间密切配合,以迅猛的火力和果敢的冲锋,夺回了部分被日军占领的前沿阵地。这些小规模反击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使士兵们看到了日军并非不可战胜,增强了战斗信心。
在敌后,炎刃军的连续破袭行动让日军后方陷入混乱。日军为了应对后方威胁,不得不从前线抽调部分兵力回防,这使得前线进攻力量进一步削弱。同时,日军内部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士兵们对战争的前景感到迷茫与恐惧。
国际方面,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的顽强抵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媒体纷纷报道了中国军队的英勇事迹,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声浪日益高涨。一些原本对中国抗战持观望态度的国家,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考虑加大对中国的援助力度。这不仅为中国军队带来了潜在的物资支持,更在精神上给予了极大的鼓舞。
在这曙光初现的时刻,中国军队深知,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日军绝不会轻易放弃。接下来的战斗依然艰巨,他们必须抓住这难得的转机,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为最终赢得淞沪会战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而淞沪战场上的每一位战士,都怀着坚定的信念,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在这片充满战火的土地上,继续书写抗日的壮丽篇章。
喜欢穿越1930年系统爆兵乱世崛起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穿越1930年系统爆兵乱世崛起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