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毫无标识的“运 - 12”运输机,在浓稠如墨的夜色里,悄然降落在新天地园区后方那条简易跑道之上。飞机轮胎与跑道接触的瞬间,机身微微震颤,完成了一次隐秘的着陆。
舱门打开,二十名身着佤邦联合军制服的士兵,动作迅猛而有序,迅速将十几个印有“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字样的木箱卸下。
林宇站在跑道边缘,身姿挺拔,平板电脑在他手中散发着幽蓝的光。屏幕上,小雅正实时更新着物资清单:200支56式自动步枪(缅甸军方淘汰批次)、50挺81式轻机枪、20门82毫米迫击炮、5万发7.62×39mm弹药、200枚手榴弹……一行行冰冷的文字,是即将改变这片土地力量格局的砝码。
“这批装备足够武装一个加强营。”李刚的声音低沉,“已经通过黑市渠道洗白,序列号都对应缅军过去三年报损的武器。”
林宇微微点头,目光深邃如夜。过去三周,他的“人道救援组织”如同雨后春笋,以令人咋舌的速度疯狂扩张。新天地园区,名义上是收容1200多名“战争难民”的庇护所,可实际上,其中三分之一都是从系统空间投送而来的特种兵。而在地下,那个秘密基地早已悄然扩建,规模庞大到能容纳8000人。
“指挥官,紧急情报。”幽灵小队队长犹如鬼魅般突然现身,打破了短暂的宁静,“CIA在清莱的站点正在调查我们,他们派了三个‘顾问’进入妙瓦底。”
林宇的眼神瞬间锐利如刀,自从上个月美国宣布将缅甸电诈问题与“跨国犯罪及人权危机”挂钩后,中情局在东南亚的动作就愈发频繁,像一群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在这片区域游弋试探。
“让磐石小队做好准备,但不要主动接触。”林宇思索片刻,声音沉稳却暗藏锋芒,“先看看他们知道多少。”
话音刚落,小雅的红色警报便在平板上突兀弹出:“侦测到加密卫星通讯,坐标指向园区东南3公里处的一家木材厂。信号特征匹配美国陆军特种部队使用的AN/PRC - 158无线电。”
林宇迅速调出卫星图像,画面中,木材厂院子里停着两辆丰田陆地巡洋舰,车身上喷涂的“国际禁毒组织”标识,在卫星视角下显得格外刺眼。可热成像显示,车内人员携带的武器装备,明显超出了禁毒人员的正常配置,那股浓浓的火药味,隔着屏幕都能让人感知到。
“有意思。”林宇冷笑,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让医疗组准备两套纳米追踪器,再准备一场‘意外事故’。”
第二天清晨,妙瓦底城区的街道还弥漫着一层薄薄的晨雾。一辆印有“东南亚人道救援”标志的救护车,如同被一双无形的手操控,“恰好”在木材厂附近发生侧翻。车身倾斜,警报声尖锐刺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当两名美国“禁毒专家”听到动静,匆匆赶来帮忙时,医护人员“感激”地为他们做了简单的健康检查。没人注意到,那个看似普通的体温计,在两人后颈轻轻一触,便留下了纳米级的追踪芯片,如同在他们身上种下了一颗无形的“种子”,将他们的行踪暴露无遗。
“植入成功。”医疗组长的声音在加密频道里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目标A为前海豹突击队员,目标B是CIA曼谷站行动官,目标C……”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凝重,“疑似三角洲部队电子战专家。”
林宇在指挥中心,目光紧紧锁住电子地图上那三个闪烁的光点。随着他们的移动,通过截取的对话,一个惊天情报逐渐拼凑完整:美国人正在策划一场针对佤邦联合军高层的斩首行动,妄图扶植亲美派上台,从而掌控这片区域的话语权,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指挥官,截获加密邮件。”小雅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冰冷的机械感,“美方计划72小时后动用MQ - 9‘死神’无人机攻击佤邦总部,然后栽赃给缅甸政府军。”
林宇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这是危机,更是机会。若能在美国人行动前示警,不仅能化解佤邦的危机,更能极大提升自己在佤邦高层心中的地位,为后续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准备两套方案。”林宇迅速下令,声音坚定,“第一,匿名向佤邦情报部门提供预警;第二,让张云飞的歼 - 20中队在边境待命,必要时拦截美军无人机。”
可就在这时,追踪信号突然显示,三个美国人正朝着新天地园区方向移动。更让人警惕的是,他们中途与一个标注为“翡翠运输”的车队会合——那是电诈集团用来打掩护的公司之一,黑暗的交易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看来我们的美国朋友不满足于当观众。”林宇冷笑,眼神里闪过一丝狠戾,“让磐石小队进入一级战备,准备迎接‘国际友人’。”
当三辆越野车气势汹汹地停在园区门口时,为首的美国人趾高气扬地亮出联合国证件:“例行检查,我们收到报告称这里可能存在强迫劳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